德巨集周邊自駕遊遊玩攻略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德巨集這麼近那麼美,你怎麼還不出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巨集周邊自駕遊遊玩景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德巨集自駕遊景點

  勐巴娜西珍奇園

  勐巴娜西珍奇園位於德巨集州潞西市城東南,四周依山傍水、風光秀美、交通便利,佔地526畝。現已建成具有古樸、自然、珍奇特色的高品位景點,是全國罕見的生態園林。

  勐巴娜西珍奇園是充分利用兩個資源基地***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優勢,從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來建設園林景區。它會集了全國少見的大量古樹名木和世界罕見的矽化木玉石,即拯救保護了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又培育了觀賞價值很高的自然景點和休閒公園;即可供中外遊客大飽眼褔、陶冶情操,又是極佳的科研科普基地;即使遊人領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拓寬胸懷,又能感受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樂趣無窮;即展示了生物的原始古樸、千姿百態,又蘊藏著無限濃厚的文化藝術內涵。堪稱精品薈萃的旅遊亮點、亞熱帶植物基因寶庫。

  瑞麗江

  瑞麗江傣語古稱南卯江,即霧水河,元明時期稱麓川江,清代既稱龍川江,也稱瑞麗江。這條江灌溉著中緬兩國上萬萬公頃肥沃的土地,養育著近百萬的人口,瑞麗江上游叫龍江,發源於高黎貢山西側,流經騰衝隴川、梁河等縣,經畹町、瑞麗流入緬甸,在緬伊尼瓦附近江入伊洛瓦底江,瑞麗江其中20餘公里屬中緬兩國界河,是雲南省西部的重要河流之一,屬亞熱帶長流河。瑞麗江水流平緩,清平如鏡,江畔良田萬頃,傣家村寨樹竹環繞,風光如畫,景色十分秀麗。

  大盈江是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條支流,發源於高黎貢山南麓,在數百里原始森林峽谷中穿行後來到盈江平原,流速減緩,江面擴寬,兩岸是一望無垠的農田,竹樹環合的村寨點綴其間,江岸有數千裡的鳳尾竹堤,江心時見綠色小島,藍天白雲,翠竹綠島映在悠悠的江面上,小船輕輕劃過,悠揚的傣家情歌隨風飄來,構成了一組別致的抒情詩。

  瑞麗江、大盈江已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開通了嘎中——畹瑞橋長沙公里的瑞麗江熱帶季雨林漂江遊,可領略沿岸的原始亞熱帶風光。

  勐巴娜西大花園

  “勐巴娜西”,意為“美麗神奇的世外桃園”。這裡山美水美,物產豐富,兩千四百多年前,潞西少數民族先民已在這是形成部落,得天獨厚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量,加上人們的勤耕勞作,贏得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使無數外鄉人神往。不論您走在大街、小巷、公園、或是在住宅院中,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鮮花盛開。三角梅、桂花、紫薇、杜鵑均為潞西的名花。其中“三角梅”為德巨集州的州花。

  勐巴娜西珍奇園薈集了全國獨有、世界罕見的珍奇異寶,神來筆地體現了“稀”、“奇”、“古”、“怪”的神韻。園內可探古生代的奇妙變遷、尋植物的怪異發展,觀大自然的造化神功,品“世外桃園”般生活。

  德巨集美食

  竹筒舂野菜

  景頗族生活的山區,野生菜果眾多。景頗族的竹筒舂野菜最具特色,有“舂筒不響,吃飯不香”之說。舂野生魚腥草,取其根,加豆豉舂制而成,稱豆豉根,是景頗族當家野菜之一。

  景頗山寨的背陰山地、林邊、田埂和窪地草叢中生長的魚腥草,其葉嫩綠,根白長,食之能消熱解暑,可治扁桃腺炎、氣管炎、肺炎等多種病症,是菜藥合一的野生菜。景頗族另一道名菜是舂馬蹄菜。馬蹄菜,因葉像馬蹄狀而得名,長於田埂、溝渠邊,全年可採,雨季最肥。加工方法是把馬蹄菜洗淨後拌辣椒、番茄、豆豉、鹽巴等佐料放入竹筒舂制,也可揉搓後,加佐料拌制而吃。食之能解毒消腫,可治扁桃體炎,外傷痛、痢疾、中暑腹瀉、療瘡疥腫等症,是菜藥合一的野生菜。此外,還有舂野生芫荽。野生芫荽,又叫緬芫荽,原產於緬甸、泰國。它生長於樹下、路旁和荒草地上,景頗山寨隨處可見。其葉似龍舌蘭,葉邊有刺狀齒,立秋後抽出花莖,開白花或淡綠色花,有奇特之清香。它可做佐料,可做舂菜。食用可治感冒、胸痛、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等症,是景頗族的主要佐料和常食野菜。

  景頗鬼雞

  這道菜聽起來怪嚇人的吧,但是味道好極了!此菜可是有來歷的,景頗族歷史上有殺雞祭鬼的習俗,“鬼雞”就是供祭獻鬼後,景頗族人將煮熟的雞晾涼後撕碎,在野外佐以剁碎的姜、蒜、緬芫荽、檸檬葉等相關配料,配入鹽、味精、醬油等調料製成。

  為了能常常吃到這道美味,聰明的景頗族人將“鬼雞”端上了飯桌,並作為款待客人的上好佳餚。

  火燒乳豬

  火燒乳豬是傣族待客的一道上等菜。要選用德巨集小耳豬,皮薄、肉質細嫩,最好半年左右的小豬,去內臟,塞入調料後用竹篾縫合,用文火燒烤,燒到焦黃冒油時,邊燒邊用尖刀將皮刺破,灑上溼稻草灰,再用火烘烤,待散發肉香時即可切片入席。食時要配傣味蘸水碟。

  德巨集有什麼特產

  隴川橘子

  橘,歷來是中國的國粹物。隴川遠古種橘的歷史無從誇。洪武二十九年往諭麓川的明朝特使錢古訓,於著《百夷傳》載“大如鬥之柑。”則是和橘大有干係。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孔安國言:“小日橘,大曰柚,皆為柑也。”錢氏所記“大如鬥之柑”無疑是巨柚,其親近橘,柑美勝一籌無不種之理,很可能是麓川橘無大異於內地常見者,故錢特使惟獵奇式地持書一筆超乎尋常斗大之柑柚。傣族稱為橘是老家帶來的,柚是跟親戚要來的。

  筒帕

  簡帕一詞為傣族語,意為掛包,通常稱民族包。雲南的傣、彝、哈尼、景頗、佤、傈僳等民族都有生產和使用筒帕的習慣和愛好。其中以傣族的筒帕歷史最悠久,製作最精美為代表。   簡帕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英的工藝美術品,對於傣族青年男女來說,更是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

  雲南雞樅

  雞棕,又名雞樅,是雲南省特產的一種名貴食用菌,雨過天晴,雞棕破土而出,形如鈍錐,一兩天後形體陡長,形如傘蓋,呈棕灰色,即時採而烹食,其味最佳。其味鮮、甜、嫩、香直可與雞肉媲美。相傳明熹宗朱由校最喜歡吃雲南雞棕,清代乾隆時的大學問家趙翼隨軍入滇,吃了雞棕後大為讚歎,記之曰:“老饕驚歎得未有,異哉此雞是何族?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鮮于錦雉膏,腴於錦雀腹。”雞棕之名,由此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