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提高管理效率

  企業提高管理效率是怎麼做的呢?企業是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的?小編為你帶來了“企業提高管理效率”的相關知識,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企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個公司有決策層、執行層和操作層。

  組織層次的劃分通常為金字塔式,決策層的管理者為高層管理者,是最重要的角色,他們負責整個企業的經營戰略、規劃和生產任務的佈置。

  也就是說,凡是關係到公司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均由決策層處理決策。操作層的管理者為基層管理者,負責計劃管理和組織生產,主要是調動下屬進行團隊合作,組織一線員工完成生產任務,實現工作目標。

  作為執行層的中層管理者是企業的中堅力量,他們承擔著企業決策、戰略執行和基層管理與高層溝通的作用。

  中層管理者是企業的主心骨,他們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但是,由於很多管理者在知識觀念、工作作風、素質能力上與企業的要求相去甚遠,再加上他們本人對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地位認識不夠,因而在企業管理中製造了不少的麻煩。

  某公司的一位總經理一直兢兢業業,但是他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管得太寬。

  看到員工態度不好就要批評一頓,看到員工頻繁上廁所也要批評一頓。

  久而久之,很多員工都有些不滿。在表面上看,這位經理的確是一位負責的領導,但是他卻違背了“一個員工只應接受一個領導的命令”這樣的指揮原則。

  員工的工作態度和出勤狀況等細小問題絕不是作為總經理需要操心的,這些事情是辦公室主任的管理範圍。

  中層管理者如果事無鉅細地都選擇插一腳,包辦一切,從企業的經營策略是否有效得到了執行到公司的衛生是否達標,這不僅會消耗自身的精力,還會讓下屬養成懶惰的習慣。

  美國一位百貨商場的負責人喬治在管理上十分盡心盡力,他管理的幾間百貨商場均位於市區的黃金地段,但是作為負責人的喬治卻採取了小老闆的作風,對商場事務的任何細節都要親自過問一番。

  哪個部門主任需要做什麼,哪個員工需要做什麼都佈置得妥帖穩當。

  當喬治在商場管理時,一切都井然有序,但是當喬治外出時,一切就亂了套。

  某次喬治外出度假,才出門一週,商場的管理便出現了問題,一堆反映公司問題的電話源源不斷地打來,盡是些瑣碎的小事。

  這讓喬治十分頭疼,他不得不提前結束了自己的假期,來公司處理那些問題。

  如果喬治在管理中能夠做到層次分明,清楚自己的地位,把一些不應該管理的範圍下放到其他人的手中,那麼他怎麼會度不成一個安穩的假期呢?

  中層管理者在面對困難時,不妨參照以下一些建議,為你的工作插上翅膀,助你騰飛。

  第一,學會關照員工。

  中層管理者的首要素質不是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是對基層員工以及其他同級別管理者的真切關照。

  這要求中層管理者能對所有的人都給予充分的關心和照顧,對不同的人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讚揚和鼓勵,對他們的生活瑣事和學習計劃都予以關注,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出發,體會他們的難處,為他們排憂解難。

  在你的關心中,所有的員工都會明白你的苦心,他們便會積極工作,在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中高效地完成任務。

  第二,學會堅持原則。

  對於中層管理者來說,學會堅持原則十分重要,管理者必須具備執著的態度。

  所謂的堅持原則就是對長遠目標有著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對高層的戰略規劃能夠堅定不移地支援,對下屬部門的事務有清晰合理的安排,對員工的工作能夠不厭其煩地指導。

  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和人員的不斷整合,管理者都不能放棄原有的目標,學會堅持原則,具備執著到底的態度。

  第三,學會沉著果斷。

  處在執行層的中層管理者,在處事時一定要果斷,決不能拖泥帶水。

  對責任勇於承擔,對出現的問題要敢於追究,對犯了差錯的員工要立即批評。

  作為直接面對員工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勇敢、沉著、果斷的作風,給內部和外部樹立一個賞罰分明、責任明確的形象。

  中層管理者是公司管理的中堅力量,更是公司普通員工的直接管理者,除了必須承擔的管理職責外,還起著協調員工與決策者關係的作用,如果中層管理者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那麼便會對公司的管理和決策帶來很大的阻礙。

  其實,無論是處在組織層次的哪一部分,無論你的地位或高或低,首先都要認清自己的職責範圍,管理好自己分內的事務,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完成到位,實現既定的工作目標。

  餐飲企業提高管理效率的三大步驟

  清晰產權的界定

  只有產權明晰才能做到企業的權、責、利三者之間的一致,實現高效率。產權包括四種權利:

  一、佔有權,這決定了企業的所有制;

  二、使用權,所有者可以根據意願,在法律的限制範圍之內來使用財產;

  三、轉讓權,產權可以通過市場進行交易;

  四、收益權,所有者有權獲得生產所帶來的收益。

  產權清晰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有明確的所有者。

  二、股權要多元化。股份制企業是現代經濟中的主要形式,多元化的產權有三個好處:一能把企業做大,二能減少企業風險,三有利於實現民主決策,避免個人決策的重大失誤,企業的風險小了,執行效率就會提高。比如,之前的福特汽車是典型的一股獨大,所有決策都是由福特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做出,他一旦犯了錯誤就會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小福特接班之後把家族公司變成一個上市公司,實現了產權的多元化,福特公司重新走上了振興道路。

  三、股權要相對集中。股份制企業中一定要有幾家大股東,如果都是小股東,對企業的利益關心程度就低,造成決策效率低下。

  建立公司治理結構

  治理結構是公司內部以管理為中心的一套體制,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決策機制。公司的決策會出現很多失誤,因此要實行內部人和外部人共同決策。外部人決策是指聘請外部董事、獨立董事來進行。外部董事或獨立董事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不擁有本公司的股份;

  二、和公司的主要股東和高層董事沒有親屬關係;

  三、和公司沒有股份關係。獨立董事在公司的決策中起到以下作用:

  一、代表和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二、協調各個股東之間的關係;

  三、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避免決策出現重大錯誤。

  第二、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是好事,但同時也會產生內部人控制的傾向,即董事會聘請的經營管理人員控制了公司的重大決策權,把所有者的權力架空。如果所有者的權力失控,公司由內部人控制,就會產生風險。康柏公司在被收購之前是知名的電腦公司,公司的股東是風險投資者,總經理是計算機專家。在康柏的發展過程中,股東與總經理產生了經營上的矛盾,股東堅持康柏公司要跟隨時代的潮流,對計算機做重大的改變,但是總經理拒絕改變,最後,董事會撤消了總經理,換了新任,康柏公司才有了後來的發展。所以,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後,股東一定要控制所有權與決策權,董事會的作用不能弱化。

  第三、公司內部有效的管理體系。管理體系是指企業執行的制度,管理制度追求的不是現代化,而是實用,是全體人員一定要堅持的。很多民營企業的制度非常詳細,可是有很多是執行不了的,正因為有的制度執行不了,就變成可有可無的,造成必要的制度也行不通。有一個傢俱製造企業,規定員工上班必須掛胸牌,但是這條規定就無法執行了,企業所在地是個縣城,工人都是農民,覺得胸牌像個狗牌,掛著不好意思,於是很多工人上班就不掛牌,如果不讓他進車間,就會影響生產,如果讓他進去了,這個制度就名存實亡,這條規定做不到,其他制度工人也不會放在心上,整個制度就成為形式。所以,制度制定出來之後就一定要執行,如果無法執行就直接取消。

  用激勵制度消減機會主義

  要使企業實現效率最關鍵的制度是激勵機制。要明確激勵機制的重要性,先要了解機會主義的概念。

  現代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但是容易產生機會主義。機會主義的產生有一個過程,先要清楚公司裡的各種關係。董事會是財產所有者的代表,有權把財產委託給他人管理,是委託人,總經理是董事會僱來管理企業的專業人員,是代理人,這兩者是委託代理關係。但是,公司的實際所有者是股東,董事會僅僅是所有者的代表,董事會對股東而言是代理人,對總經理而言是委託人,具有雙重身份。總經理得到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權之後,再把它們委託給不同的部門經理,這時總經理成了委託人,部門經理成了代理人,總經理也具有雙重身份。部門經理接到任務之後把具體工作交給下屬去做,員工變成了最終代理人,部門經理變成了委託人。現代公司中人與人的關係就是一系列的委託代理關係,公司越大委託代理關係越複雜。

  各級委託人、代理人都有自己的個人目標,這和公司總體目標並不完全一致。如果每一層委託代理關係之間都有個人目標,整合在一起工作必然沒有效率。企業講究的是團隊成員之間的協調一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讓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簽定合約,規定雙方的權、責、利,各方都按照合約來辦事,個人目標不同不要緊,只要按照合約,你就得為公司總體目標工作。

  這裡的合約指的是完全合約,即簽約雙方相互完全瞭解,擁有完全資訊,可現實是一個不完全資訊的社會,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並不完全瞭解。資訊中的公開資訊可以通過常規方法獲得,私人資訊卻不可能都得到,所以簽訂的合約是不完全合約,對雙方的權、責、利不能做一個完全的制約,代理人可以在不違背合約的情況下從事利於自己的行為,這就叫機會主義行為。比如合約上無法規定總經理開宴會的次數,但總經理卻有權開宴會,他可以以工作需要為藉口,經常舉行宴會,請自己的朋友與關係戶,建立密切的關係網,這些人對公司沒有什麼用處,只對個人有用,這就叫工作中消費,是機會主義行為。

  這種現象在現代公司裡面非常普遍,除了高層管理者,一般員工也可以進行機會主義活動。比如,合約裡不會規定員工上廁所的次數與時間,既然這樣,員工就可以借上廁所為名,到廁所裡抽菸、聊天,休息半個小時,這也是機會主義。

企業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