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髮簪的用法是什麼有什麼典故及價值

  古代髮簪是指模仿古人佩帶的髮簪效果製作的改良髮簪,常出現在古裝劇中。那麼你對古代髮簪的使用方法瞭解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古代髮簪的用法。

  古代髮簪的使用方法

  第一種方法

  1、先將頭髮紮成馬尾

  2、將頭髮卷緊,向左繞

  3、向下繞,目的是盤成一個圓

  4、將髮尾塞進盤好的髻中

  5、用髮簪挑起一絡頭髮

  6、將髮簪插進頭髮內的皮筋裡

  7、成品

  8、也可將髮簪另一端插出來,記得要壓一絡頭髮在下面,這樣盤得更緊

  第二種方法

  1、先將頭髮紮成馬尾

  2、頭髮向右繞,注意,此時不以皮筋為中心了,而在皮筋上面

  3、再向左繞

  4、再向右,就這樣繞來繞去,直到把所有的頭髮都盤進去

  5、把髮簪插入皮筋裡,並且把皮筋位置向上拉一點

  6、簪子向上插入頭髮中

  7、成品

  8、換個角度看

  第三種方法

  1、扎馬尾

  2、頭髮向左繞,用手把皮往上弄一點,省得埋在頭髮裡找不到了,我的皮筋是黑色的,為了大家看清楚,所以用畫筆描成黃色

  3、頭髮再繞過來

  4、頭髮繞到了皮筋的位置

  5、把繞過來的頭髮塞到皮筋裡面,等於用皮筋把它們捆住

  6、捆過來的頭髮繼續向左繞一圈,注意後面一圈的頭髮要在第一圈的後面繞,就是藏在第一圈的後面。注意我左手食指拿住的,是繞第二圈的頭髮,這時基本只剩個髮尾了。

  7、把這個髮尾繼續塞到這根皮筋裡面,用皮筋把它捆住。

  8、成品

  第四種方法

  1、手型:蹺起3、4、5指

  2、把頭髮擰一下,只是擰頭髮

  3、把頭髮放到2指與3指中間。照片上可能手指太多,看好了我左手3指帶戒指,我的2指隱藏在頭髮後邊了。

  4、纏繞2指一圈。這張圖髮尾已繞過2指一圈,從大指出掏出,準備繞第2圈。注:頭髮不用擰,光繞就可以了。

  5、繞好了第2圈,我的左手大指按著髮尾。

  6、簪子自上而下穿過插進2指上的環。

  7、把簪子橫著向左穿過去,先向頭皮深處扎,再從左邊的一撮頭髮前,鑽出來。這步要用力!小心別弄疼自己就行了!穿出的那撮頭髮是:一撮剛才被捲過的頭髮,只是一撮這句話不知怎麼描述了!好難描述呀!我在最後一張圖裡,用畫筆指一下那撮頭髮。

  8、 綠色畫的就是上步驟說的那撮頭髮,簪子從那撮頭髮處穿出完成了!

  第五種方法: 荔枝's:***適用於頭髮較長,散發較少的mm***

  1、把長髮梳順;

  2、用皮筋把頭髮紮成一個高高的馬尾;

  3、把馬尾編成辮子;

  4、以扎馬尾的皮筋為中心,把辮子一圈一圈的盤成圓形,末梢以黑色小發卡固定;

  5、用髮網包起腦後的頭髮;

  6、將一個漂亮的髮圈勒在髮網上;

  7、最後在頭髮上適當別些與衣服顏色搭配的小發卡,固定散發。

  第六種方法:

  1、 先把頭髮散下梳順。

  2、 把頭髮隨意抓起一個高馬尾,用左手抓住就行,不需要綁皮筋哦,馬尾儘量不要太低,顯得老氣,我們要的是青春活力,哈哈。

  3、 然後拿出今天的主要工具髮簪放在馬尾的上方。

  4、 把馬尾往上覆蓋髮簪。

  5、 再繞著髮簪往下, 如果頭髮較長的親們要繞著髮簪卷兩次哦。

  6、 然後髮簪以順時針的方向繞。

  7、 再以順時針方向繞。

  8、 差不多繞180度。

  9、 繞完後,把髮簪橫著往頭髮裡插。

  10、 完成啦,看看效果吧。

  現代髮簪

  近現代,隨著人們的髮式的改變,髮簪在漢族中已失去了許多固有的意義,而逐漸衰亡。但在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盛裝時,仍保留著髮簪滿頭的習尚。如滿族婦女盛裝時常插的“大扁方”銀簪,形狀為扁長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紋圖案,已婚婦女穿插髻間,既固發又起美飾作用。苗族女子將長髮挽髻於頂,發間插飾7、8根尖頭銀簪。黎族新娘頭上,排列插飾10幾根銀髮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從今天各民族的髮簪質料、形制、款式、工藝特點等,不難看出,中國少數民族的髮簪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各民族髮簪的風格,融入了濃郁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許多民族插飾髮簪除了固發和美飾外,還把它當作男女成年的標誌,有的民族還把髮簪當做護身符插於發間,以祈願得到神靈的佑護。髮簪還是如今一些地區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首選的定情信物。廣西東蘭一帶的壯族、瑤族有春節擊銅鼓祈年的習俗,每年春節,未婚女子常用銀簪連同自己的髮辮一起敲擊銅鼓,並將銀簪作為定情物贈送給在場的意中人收留。這是男女之間最珍貴的禮物,婚後,丈夫要將銀簪奉還妻子,插回妻子的頭上,以祈願生活幸福,白頭偕老。

  髮簪的典故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裡,早就有了關於髮簪的記錄,髮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一種首飾。《辭海》裡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裡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髮之俗,其髮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髮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

  《宋書·行志》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髮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宋代陸游《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髮簪古代男女髮式,以挽髻為主,髮髻挽成之後,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具是髮簪。在上古時期,髮簪被稱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古代婦女所插的發笄,在考古發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從山西襄汾新石器時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

  在中國封建時代,中國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誌,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於周代。

  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們的髮式大多做成丫髻,還沒有插笄的必要。到15歲時,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髮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就是這個意思。至於還沒有許嫁或年齡不滿15歲的女子,則仍然保持原來的髮式,兩者區別十分顯著。女子行過笄禮之後,不僅要學著成年婦女的樣子,挽髻插笄,還要在髮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其身有所繫。從此以後,她的言行舉止都要嚴加檢點,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深居閨房,不與外界接觸。一直到成親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這根纓線解下,因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種標誌了。凡是舉行過笄禮的女子,不論其成婚與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連去世之後的喪事,也可按成人的規定辦理。

  髮簪的式樣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髮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髮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髮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髮簪的價值

  例如有一件明代御製犀角髮簪,以其精湛工藝而引人注目,也是髮簪精湛製作工藝的一個縮影。取犀角做髮簪十分罕見,一株上好碩大的犀角用來做如此長度的髮簪,限於材料最多隻能做兩支,十分費料。髮簪採用瞭如意造型、素身,銘文“宮”及“十二”字樣。 從一些拍賣資料中看到,一件明代陸子岡制白玉螭龍髮簪,成交了47.04萬元。這件玉簪為白玉蘑菇頭式,長度較短,應為明代男子用簪。簪身減地浮雕龍紋,篆書銘文:“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文中子贊,陸子岡制。”此件玉簪雕工秀雅,龍紋線條連綿自如,篆文穩健,應接近陸子岡的手製作品。此髮簪無論從型制、紋飾、工藝、文字、打磨、包漿等任何方面判斷,都是明代玉雕中的典型器。另外一件明代玉雕大師王小溪製作的白玉螭龍髮簪,成交價42.56萬元。

  除了白玉、犀角材質的髮簪之外,貴金屬材質的也非常罕見。一件遼代的銀鎏金鳳簪,就非常吸引投資者的眼球,特別是上面鳳凰的精湛工藝,更是讓人叫絕,成交價6.6萬元,這在十多年前已經是非常高的價格了。還有一對明代宣德年間金髮簪,成交價17.92萬元,這種金簪的簪首為傘形旋轉花卉,款為“隨駕銀作局宣德叄年拾貳月內造玖成金捌錢”,顯示其為宣德三年銀作局制,是典型明早期官造金器,傳世極為罕見。


古代髮簪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