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言厲色意思

注音 ㄐㄧˊ ㄧㄢˊ ㄌㄧˋ ㄙㄜˋ

拼音 jí yán lì sè

釋義 疾:急速;厲:嚴厲。說話急躁;臉色嚴厲。常用來形容人發怒時說話的表情態度。

成語出處 元 劉壎《隱居通議 文章四》:“平居於人無忤,睦親族以禮,撫臧獲以恩,未嘗疾言厲色。”

簡體字 疾言厉色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疾,不能寫作“急”;厲,不能寫作“歷”。

相似詞 聲色俱厲

相反詞 巧言令色和顏悅色

英語翻譯 brusque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ㄐㄧˊ ㄧㄢˊ ㄌㄧˋ ㄙㄜˋ

拼音 jí yán lì sè

成語解釋 指言語急迫,神色嚴厲。形容人發怒的樣子。#語本《後漢書.卷二五.卓魯魏劉列傳.劉寬傳》。

【語義說明】言語急迫,神色嚴厲。形容人發怒的樣子。
【使用類別】
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脾氣很好,對人從不疾言厲色
<02>他不停闖禍犯錯,惹得父親疾言厲色地責罵他。
<03>爸爸很少疾言厲色地責罵我們,除非我們犯了大錯。
<04>老師對我們一直很有耐心,即使犯錯也從不疾言厲色
<05>組長在會議上疾言厲色地指責大家沒有盡力完成這項計畫。
<06>小孩子不懂事,縱使有什麼不對,也不需要這樣疾言厲色地罵他呀!
<07>他聽了朋友的解釋,情緒已緩和許多,不像剛才那樣疾言厲色地責問了。
<08>對待學生不要疾言厲色,這樣非但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反而會收到反效果。

成語典故 #《後漢書.卷二五.卓魯魏劉列傳.劉寬》劉寬字文饒,弘農華陰人也……桓帝時,大將軍辟,五遷司徒長史。時京師地震,特見詢問。再遷,出為東海相。延熹八年,徵拜尚書令,遷南陽太守。典1>歷三郡,溫仁多恕,雖在倉卒2>,未嘗疾言遽色3>。常以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終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克責。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見父老慰以農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注解〕(1)典:掌管、治理。(2)倉卒:指「急促匆忙」的情況。(3)遽色:神色張皇。〔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華嶠《後漢書.卷一.劉寬》(據《北堂書鈔.卷七四.設官部二六.太守》引)

典故說明 「疾言厲色」原作「疾言遽色」。劉寬是東漢桓帝時的官員,他曾任司徒長史、南陽太守等職務,《後漢書》裡記載了他的事蹟。有天他騎著牛在路上走,有人將他的牛誤認為自己走失的牛,要他歸還。劉寬二話不說,將牛給了那個人,自己下來走路回家。過了幾天,那人找到真正走失的牛,才發現自己認錯了,將牛還給劉寬,並向他謝罪,劉寬非但不怪罪,反而說:「長得差不多的東西,難免會認錯,更何況您又還給我,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這件事讓地方父老稱頌不已。劉寬當官後,對待下屬也相當寬容。如有犯錯,也只用草鞭打,目的只是在處罰,而不傷人,有好的績業也歸功於下屬。出巡地方時,常與當地文人討論經義,與地方父老閒話家常,並訓勉少年做人處事的道理,使地方人士都受到他的影響而感化。由於他這種寬厚穩重的性格,使他即使面對急迫的事,也都不會因慌張而大聲說話。《後漢書》裡用「未嘗疾言遽色」來表示劉寬,處事一直相當穩重。後來「疾言厲色」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言語急迫,神色嚴厲,形容人發怒的樣子。

近義成語正言厲色 聲色俱厲

反義成語和顏悅色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