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箭傷人意思

注音 ㄢˋ ㄐㄧㄢˋ ㄕㄤ ㄖㄣˊ

拼音 àn jiàn shāng rén

釋義 暗中射箭殺傷別人。

成語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3回:“但是殺下馬的,各自抬回本陣,不許暗箭傷人,亦不許搶擄屍首。”

簡體字 暗箭伤人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箭,不能寫作“劍”;傷,不能寫作“份”。

相似詞 冷箭傷人、笑裡藏刀暗箭中人

相反詞 光明正大明火執杖、襟懷坦蕩

成語故事   春秋時,鄭國的鄭莊公得到魯國和齊國的支援,計劃討伐許國。(許國是一個小國,在今河南許昌市。鄭國在許國的北邊,今河南的新鄭就是它當時的都城。)
  這件事情在《左傳·隱公十一年》裡有記載。那年夏天,五月裡,鄭莊公在宮前檢閱部隊,發派兵車。一位老將軍潁〔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將軍公孫子都,為了爭奪兵車吵了起來。潁叔考是一員勇將,他不服老,拉起兵車轉身就跑;公孫子都向來瞧不起人,當然不肯相讓,拔起長戟飛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潁叔考早已不見人影了。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間,鄭莊公正式下令攻打許國。鄭軍逼近許國都城,攻城的時候,潁叔考奮勇當先,爬上了城頭。公孫子都眼看潁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裡更加忌妒起來,便抽出箭來對準潁叔考就是一箭,只見這位勇敢的老將軍一個跟斗摔了下來。另一位將軍瑕叔盈還以為潁叔考是被許國兵殺死的,連忙拾起大旗,指揮士兵繼續戰鬥,終於把城攻破。鄭軍全部入了城,許國的國君許莊公逃亡到了衛國。許國的土地於是併入了鄭國的版圖。
  象公孫子都那樣趁人不備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傷人”。不過,作為成語卻並不限指以暗箭為凶器,凡是採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裡伺機傷害別人的,都可叫做“暗箭傷人”。

英語翻譯 injure sb. by understand means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ㄢˋ ㄐㄧㄢˋ ㄕㄤ ㄖㄣˊ

拼音 àn jiàn shāng rén

成語解釋 在隱蔽處放箭傷害他人。#語本宋.劉炎《邇言》卷六。後用「暗箭傷人」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傷害人。△「含沙射影」。

【語義說明】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中傷他人。
【使用類別】
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向來行事光明正大,從不暗箭傷人
<02>你要提防著他些,他專幹暗箭傷人的勾當。
<03>這種暗箭傷人的做法是小人行徑,君子不齒。
<04>他就是暗箭傷人的原凶,竟然還裝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
<05>我這次會栽在他手上,是我沒料到他會不講道義,暗箭傷人
<06>在你受傷時,我真心照顧你,想不到你卻暗箭傷人,真是忘恩負義!
<07>你這份工作很讓人眼紅,得小心行事,公司裡會暗箭傷人的傢伙不少。
<08>董事長對我的態度突然轉變,我懷疑有人暗箭傷人,在他面前說長道短。
<09>朋友!有本事就出來光明正大的較量,這樣暗箭傷人,算什麼英雄好漢!

成語典故 #宋.劉炎《邇言》卷六1>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2>,以其掩人所不備也。兩軍對壘,克日乃戰,鳴鏑交馳,負不怨勝。罪不在人,責在己也。故君子之於人,與其陰傾,不如顯責。〔注解〕(1)典故或見於《左傳.隱公十一年》、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三○。(2)次骨:次,至也。次骨,至骨。比喻對於某件事情的感受非常深刻。〔參考資料〕■《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三○客問劉貢父曰:「某人有隱過否?中司將鳴鼓而攻之。」貢父曰:「中司自可鳴鼓兒,老夫難為暗箭子。」客笑而去,滑稽之為厚者也。

典故說明 「暗箭傷人」原作「暗箭中人」。劉炎是南宋時的理學家之一,當時理學以朱熹和陸九淵為首,門戶分立,相互爭論。劉炎卻能摒除門戶之見,擷取各家之長,不流於意氣口舌之爭。他著有《邇言》一書,取《詩經.小雅.小旻》詩句「維邇言是聽,唯邇言是爭」之意,以淺近的言語,來闡述理學精微的道理。在這段文字中,劉炎詳細說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他認為小人經常在背後發表中傷他人的言論,就像暗中放冷箭來傷害人一樣,這兩種行為都可以造成他人痛徹心扉的可怕傷害。而君子的為人光明磊落,認為與其用陰險的手段得勝,寧可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來一較高下,即使失敗了也沒有怨言。後來「暗箭傷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中傷他人。

近義成語含沙射影 為鬼為蜮

反義成語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