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

藥材名稱:天名精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麥句名姜、蝦蟆藍(《本經》),地菘(《別錄》),鹿活草(《唐本草》),野煙(《貴州民間方藥集》),挖耳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基源:為菊科天名精屬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莖葉。天名精屬全世界有20餘種;中國約17種,3變種。

原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歷史:本品始載於《本經》,列為上品。《唐本草》謂:“天名精鹿活草是也,味甘辛”;《綱目》亦載:“天名精嫩苗綠色,似皺葉菘芥,微有狐氣……長則起莖,開小黃花,如小野菊花,結實如同蒿,子亦相似……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按歷代本草描述考證,與商品藥材原植物對照,基本相符。本種果實為少常用中藥鶴蝨,《中國藥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三版收載鶴蝨原植物均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臭味。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15cm,寬5~8cm,頂端尖或鈍,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或全緣;上部葉漸小,長圓形,無柄。頭狀花序多數,沿莖枝腋生,近無梗;總苞鍾球形,總苞片3層,外層極短,卵形,頂端尖,中、內層長圓形,頂端圓鈍;花序全為管狀花,外層雌性,中央兩性,黃色。瘦果線形,具細條紋,頂端有短喙。花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483頁.圖637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林緣、溪邊、荒地、村旁、路邊。分佈於華東、西南及河北、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朝鮮、日本、越南、緬甸、錫金、伊朗和原蘇聯高加索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於溫暖陰溼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坡地及十邊地都可種植。種子繁殖,秋播或春播,按行株距33×26cm點播或撒播。出苗後,注意中耕除草,適量追施堆肥。

採集:春、夏、秋季採集,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藥材主產河南、山西、陝西、甘肅、貴州。

鑑別

理化:取樣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迴流半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2ml,點於矽膠GCMC板上,以苯乙醇(9:1)為展開劑,以特勒內酯、天名精內酯酮為對照。展開後,噴以1%香莢蘭醛硫酸溶液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489)

貯藏:晒乾用者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10餘種倍半萜成分,有天名精內酯酮(Carabrone)、天名精內酯醇(Carabrol)、格拉尼林(Granilin)、埃瓦林(Ivalin)、鶴蝨內酯(Carpesiolin)、埃瓦內酯(Ivaxillin)、11(13)去氫埃瓦內酯[11(13)-Dehydroivaxillin]、特勒內酯(Telekin)、11(13)二氫特勒內酯[11(13)Dihydrotelekin]和異埃瓦內酯(Isoivaxillin)[1,2]。

參考文獻

[1] Phytochemistry 1983;22(12):2773 。


[2] 植物學報 1988;3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