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
藥材名稱:拉毛果
名稱出處:《中國植物誌》
概況
異名:拉毛草(《拉漢藥用植物名稱和檢索手冊》),起絨草(浙江)。
基源:為川續斷科川續斷屬植物拉毛果的根、葉。川續斷屬全世界有20餘種;中國有9種1變種,其中2種為栽培種,藥用約有4種。
原植物:拉毛果Dipsacus sativus(L.)Honck.(D.fullonum β Linn.;D.fullonum Huds.;D.fullonum β sativus Linn.)
形態:二年生草本,高1.5~2m。莖粗壯。中空,具7~8稜,稜上具刺,有6~18分枝。基生葉互生、具柄,葉片長倒卵形,長30~50cm,光滑,僅在主脈上具疏刺;莖生葉對生,基部抱莖,呈杯狀,葉片披針形或廣披針形,全緣或波狀,邊緣無毛。頭狀花序長橢圓形,長11cm,寬4.5~5cm;總苞片線狀披針形,具疏刺;小苞片長卵形,長為8~11mm,頂端具鉤狀喙尖;花萼盤狀,4裂,裂片被毛,花白色,部分略帶紫色,花冠管長8~12mm,基部細管狀,頂端4裂,裂片不相等;雄蕊4,著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包於囊狀的小總苞內,小總苞具8稜。瘦果楔狀卵圓形,褐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3卷.第1分冊.59頁.圖版19∶1-4)
生境與分佈:原栽培於歐州,於1919年從日本引入,現浙江東部餘姚、慈溪等縣均有大量栽培。
藥性
功效:滋補肝腎,養血潤腸。
主治: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貧血,便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