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蛇

藥材名稱:蟶肉

名稱出處:《食療本草》

概況

異名:蟶腸(《綱目》)。

基源:為竹蟶科縊蟶屬動物縊蟶的肉。

原動物:縊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

歷史:本品載於《食療本草》。陳藏器曰:“蟶生海泥中。長二三寸,大如指,兩頭開。”李時珍曰:“蟶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長短大小不一,與江湖中馬刀、

、蜆相似,其類甚多。閩、粵人以田種之,候潮泥雍沃,謂之蟶田。呼其肉為蟶腸。”按其形態與生活習性,均與現今藥用蟶肉吻合。

形態:貝殼長方形。背腹緣近於平行。前、後端圓。殼表生長線顯著。殼的中央稍靠前端有一條自殼頂至腹緣微凹的斜溝,表面被有一層黃綠色的外皮。殼內面白色。動物體外套膜在足孔周圍有觸手2~3排。兩水管分離。(圖見《中國動物藥》.60頁.圖70)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內灣。經常在潮間帶中、下區的軟泥灘上。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與南海。

生藥

養殖 縊蟶一般在潮間帶養殖,將選好的灘塗整理成蟶埕,然後將蟶苗均勻地播在裡面,幼苗生長較快,1~2月播苗,當年或第二年4~5月即可收穫。中國浙江、福建沿海養殖蟶最為有名。

採集:春至秋在潮間帶中、下區的軟泥灘上捕捉,捕後洗淨,去殼鮮用或晒乾備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每100g含水份88g,蛋白質7.2g,脂肪1.1g,碳水化合物2.4g,灰分1.3g;Ca133mg,P114mg,Fe22.7mg。每1kg蟶乾含Ⅰ 1900μg[1]。每1kg鮮肉含糖原(Glycogen)3g[2]。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26。


[2]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