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樹
藥材名稱:亮菌
名稱出處:《江蘇醫學研究學術報告資料選編》
概況
基源:為白蘑科假蜜環菌屬發光假蜜環菌的子實體。
原植物:發光假蜜環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x Fr.)Sing.[Clitocybe tabescens(Scop.ex Fr.)Bres.],又名假蜜環菌(江蘇)。
歷史:60年代發現該菌在民間已廣泛應用於治病;70年代進行一系列的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工作。現已用於膽囊炎、肝炎、闌尾炎、中耳炎等症。
形態:子實體叢生,不發熒光。菌蓋初呈扁半球形,後漸平展,寬3~6cm,蜜黃色,有平伏毛狀小鱗片;菌褶延生,淺蜜黃色,不等長,稍稀;菌柄杏仁黃色,基部色較深,上部稍細,纖維質,內部鬆軟,有平伏毛狀鱗片,漸變光滑。孢子廣橢圓形,光滑,無色,7.2~8.4×5~6.5μm;菌絲體在培養基上初生時白色,在暗處發出淺藍色熒光,老化後轉變為黃棕色至棕褐色,不發光,具發達的根狀菌索。(圖見《中國藥用孢子植物》.235頁.圖348)
生境與分佈:生闊葉樹基或樹樁上。分佈於吉林、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省。
生藥
採集:人工培養,民間也有采挖生有假蜜環菌菌絲體的腐柳樹根或樹樁供用。
化學性質
含Na、Ca、Fe等金屬元素[1]。亮菌甲素(假蜜環菌甲素,Armillarisin A)(1),亮菌乙素(Armillarism B)[2],蔗糖、赤蘚醇、甘露糖醇[3],抑制文氏腹水瘤活性,促進小鼠造血組織DNA合成的多糖[4]。
參考文獻
[1]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 1990;37(6):468。
[2]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35[微生物學報1974;14(1):9]。
[3] CA 1985;102:128902n。
[4] CA 1984;166836f;1985 103:20994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