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殼
藥材名稱:翠羽草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翠雲草(《群芳譜》),翠翎草(《汪連仕採藥錄》),孔雀花、神錦花、鶴翎草、開屏鳳毛(《綱目拾遺》),劍柏、龍鬚(《植物名實圖考》),回生草、還魂草(《福建民間草藥》),地柏葉、巖萍(《湖南藥物志》),綢緞草(《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龍鱗草、龍爪草(《福建中藥志》),藍地柏、百腳草(《浙江藥用植物》),石打穿(四川)。
基源:為卷柏科卷柏屬植物翠雲草的全草。
原植物:翠雲草Selaginella uncinata(Desv.)Spring(Lycopodium uncinatum Desv.)
歷史:本種《群芳譜》以翠雲草一名始載,雲:“性喜陰,色蒼翠,細葉柔莖,重重碎蹙,儼若翠鈿”。《植物名實圖考》列入溼草類,謂:“翠雲草生山石間,綠莖小葉,青翠可愛。《群芳譜》錄之,人多種於石縫及陰溼地為玩。江西土醫謂之龍鬚,滇南謂之劍柏,皆雲能舒筋絡。”《綱目拾遺》中稱翠羽草,亦云:“名翠雲草、孔雀花、神錦花、鶴翎草、鳳尾草。其草獨莖成瓣,細葉攢簇,葉上有翠斑。”以上記述,均係指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多數,纖細;主莖細弱,伏地蔓生,長30~60cm,徑約1mm。側枝多次分叉,分枝處常生不定根。營養葉二型;主莖上葉疏生,長3~4mm,寬2~2.5mm,側枝上葉密集,較小,側葉橢圓形,向兩側斜展,中葉長卵形,長1~1.5mm,寬0.8~1mm,頂端指向枝端,葉質薄,綠色,嫩葉上面呈翠蘭色。孢子葉4列,卵圓狀三角形,龍骨狀,覆瓦狀排列。孢子囊穗四稜形,單生於小枝頂端,長0.5~2cm。孢子二型,孢子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112頁.圖223)
生境與分佈:生於陰溼的山谷林下、山坡路邊或溪邊雜草中及石縫中。分佈於中國華東、西南及湖南、廣東、廣西。
藥性
性味:微苦,寒。 ①《福建民間草藥》:“微苦,寒。” ②《湖南藥物志》:“淡,平。”
功效:清熱利溼,解毒,消瘀,止血。
主治:黃疸,痢疾,水腫,風溼痺痛,咳嗽吐血,喉癰,痔漏,刀傷,燙傷。 ①王安卿《採藥志》:“散喉癰。” ②《粵志》:“闢暑。” ③《綱目拾遺》:“治吐血。” ④《植物名實圖考》:“能舒筋絡。” ⑤《福建民間草藥》:“利尿,逐水,止痢。” ⑥《湖南藥物志》:“化痰止咳,治蛇咬傷,燒傷。” ⑦《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治刀傷出血,拔膿消炎。” ⑧《貴州藥用植物目錄》:“治黃蜂刺傷,鼻
,肺熱咳嗽。” ⑨《中草藥學》:“主治:痢疾,黃疸型肝炎,咳血,關節風溼痛,燙火傷。毒蛇咬傷,膿皰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鮮品30~60g)。外用:煎水洗或鮮草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百草鏡》:“治吐血:翠羽草9g,水煎服。” ②《汪連仕採藥書》:“治痔漏:翠羽草同胡桃葉煎洗。” ③《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治燙傷:翠羽草全草燒存性,研末調麻油敷患處。” ④《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治外傷出血:鮮翠羽草搗敷。” ⑤《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竹葉青蛇咬傷:鮮翠羽草搗敷。” ⑥《雲南中草藥選》:“治黃疸:翠羽草30~60g,水煎服。” ⑦《雲南中草藥選》:“治痢疾:翠羽草鮮根30~60g,加白糖煎服。” ⑧《湖南藥物志》:“治腳抽筋:翠羽草全草煎水洗。” ⑨《湖南藥物志》:“治鵝掌風:鮮翠羽草120g,童便煎,乘熱洗。” ⑩《福建中草藥》:“治關節風溼痛:鮮翠羽草60g,酒水煎服。” ⑾《福建民間草藥》:“治水腫:鮮翠羽草60g,加水煎服,日服2次,忌鹽100天。” ⑿《福建藥物志》:“治溼痰咳嗽:鮮翠羽草30~60g,水煎服。” ⒀《湖南藥物志》:“治淋病:翠羽草45g,水煎服。”
食療:《福建中草藥》:“治積傷胸脅悶痛:幹翠羽草30g,和墨魚乾同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