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松子

藥材名稱:爵床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爵卿(《吳普本草》),香蘇(《別錄》),赤眼老母草(《唐本草》),赤眼(《本草品彙精要》),小青草(《百花鏡》),蜻蜓草、蒼蠅草(《綱目拾遺》),鼠尾紅(《臺灣植物名錄》),觀音草、疳積草、肝火草、倒花草(《江西民間草藥》),山蘇麻(《貴州民間藥物》),四季青、蚱蜢腿(《浙江民間草藥》),野萬年青、毛澤蘭(《四川中藥志》),屈膠仔、麥穗紅(《閩東本草》),六角英、大鴨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麥穗癀、鼠尾癀(《福建中草藥》),陰牛郎(《江蘇藥材志》),奶楊草、奶疲草、小青葉、心火草、辣椒草(浙江),雞骨草、節節寒、小黑節草、黑節草、小寒藥(雲南),哈尼哈那(雲南哈尼族語)。

基源:為爵床科爵床屬植物爵床的全草。爵床屬植物全世界約20種;中國約有2~3種,其中爵床1種供藥用。

原植物: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L.)Nees(Justicia procumbens L.)

歷史:爵床在《本經》中列為中品,後繼者諸家本草都有記載,《別錄》已簡要地記載它的產地和生境:“爵床生漢中川穀及田野。”《唐本草》已敘述形態,謂:“此草似香菜(薷)葉長而大,或如荏且細。”李時珍進而描述曰:“方莖對節,葉與大香薷一樣……,”但“搓之不香。”以上所述,頗難肯定為本種,但《植物名實圖考》所給予的圖則確是本種。1977年載《中國藥典》。

形態:細弱草本;莖基部匍匐,通常有短硬毛,高20~50cm。葉橢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1.5~3.5cm,頂端尖或鈍,常生短硬毛。穗狀單花序頂生或生上部葉腋,長1~3cm,寬6~12mm;苞片1,小苞片2,披針形,長4~5mm,有睫毛;花萼裂片4,條形,約與苞片等長,有膜質邊緣和睫毛;花冠粉紅色,長約7mm,2脣形,下脣3淺裂;雄蕊2,2藥室不等高,較低1室有距。蒴果長約5mm,上部具4顆種子,下部實心似柄狀;種子表面有瘤狀紋飾。花期8~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176頁.圖5765)

生境與分佈:生曠野或林下。分佈於中國秦嶺以南,東至江蘇、臺灣,南至廣東,西南至雲南。亞洲南部至澳大利亞廣佈。

生藥

栽培:對氣候的適應性較強。土壤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及腐殖土為佳。用種子繁殖,於4月播種,直播。按株行距各26cm開淺穴,將種子和細土拌混後勻散穴裡,每畝用種量0.5kg。播後覆土1~2cm,1個月即可出苗。齊苗後,用稀人畜糞水追肥1次,苗高7~10cm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每穴留苗4~5株,並行第2次追肥,開花初期再進行1次追肥。肥料用人畜糞水或氮素化肥。蟲害主要有地老虎,可人工捕殺,或用90%晶體敵百蟲拌製成毒餌後誘殺。

採集:秋、冬季開花時採收,拔起全株,去淨泥土雜質,晒乾。

藥材主產於廣東、廣西、湖南、雲南、福建、浙江、江西、江蘇。

鑑別

性狀:全草長10~60cm。根細而彎曲。莖多具縱稜6條,表面棕黃色或淺棕黃色,有毛,節膨大成膝狀;質脆。葉互生,具柄;葉片多皺縮,展開後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兩面及葉緣有粗毛。常有花穗,可見密集的苞片,苞片被長硬毛。氣微,味淡。

以莖葉色綠色為佳。

顯微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呈多角形,直徑26~44μm,垂周壁稍彎曲;含鍾乳體細胞甚多,棒狀,兩端鈍圓,平直或彎曲,長210~400μm,直徑26~48μm;氣孔較少,直軸式;腺鱗扁球形,頭部4細胞,直徑26~34μm,柄短,單細胞。非腺毛3~4細胞,先端頗尖,中央常有1細胞縊縮,長350~700μm,基部寬約80μm,表面有角質條狀紋理,微有疣狀突起。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含鍾乳體細胞較小;密佈氣孔,腺鱗頗多;非腺毛多著生葉脈及葉緣處。

葉橫切面觀:上下表皮有含鍾乳體細胞,以上表皮較多,細胞長短不一,稍向表面隆起;葉肉組織異面型,柵欄細胞1列。(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768頁.圖737)

化學性質

含木脂素類成分爵床定C和D(Justicidin C、D)[1,4];全草預試有生物鹼反應[4]。

附 白花爵床J.proeambens L.var.leucantha Honda全草含多種木脂素,已分得爵床定A和B(Justicidin A、B)、山荷葉素(Diphyllin)、新爵床素A和B(Neojusticin A,B)、臺灣杉素E甲醚(Taiwanin E methylether)[2]、爵床素(Justicin)異爵床素(Isojusticin)[3].

參考文獻

[1] Tetrahedron Lett 1970;(12):923。


[2] Tetrahedron 1970;(26):430。


[3] 藥學雜誌(日)1955;75:1565。


[4] 南京藥學院 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