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落海

藥材名稱:蒼朮

名稱出處:《證類本草》

概況

異名:赤朮(《別錄》),馬薊(《說文系傳》),青術(張袞《水南翰記》),仙術(《綱目》),南蒼朮(《中藥志》),茅術(江蘇),槍頭菜(東北)。

基源:為菊科蒼朮屬植物蒼朮、北蒼朮、關蒼朮或朝鮮蒼朮的根莖。

原植物:正品蒼朮一般指蒼朮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A tractylis lancea Thunb.)和北蒼朮Atractylodes chinensis(Bunge)Koidz.[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var.chinensis(Bunge)Kitam.]。部分地區還用關蒼朮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ex Kitam.[Atractylis japonica(Koidz.)Kitag.]及朝鮮蒼朮Atractylodes coreana(Nakai)Kitam.(Atractylis coreana Nakai)。作蒼朮藥用。

歷史:蒼朮為常用中藥。據1663年張隱庵《本草崇源》記載:“《本經》未分蒼白,而仲景傷寒方中皆用白朮,金匱方中又用赤朮,至陶弘景《別錄》則分為二,須知赤白之分始於仲祖,非弘景所分之也。”由此可知蒼朮和白朮分別應用的歷史已久。商品蒼朮常分南蒼朮和北蒼朮(含關蒼朮)。《中國藥典》1963年、1977年、1985年及1990年4版蒼朮項原植物均收蒼朮和北蒼朮,而實際供藥用的原植物則為上述所列4種。經分析商品藥材所含揮發油,中國各地所產蒼朮,由南向北,含量依次遞減,從原植物種類來說,也以江蘇產的蒼朮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含量最高,而尤以茅術最優,這與許多古代本草所述一致。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塊狀。莖直立。高15~100cm,單生或少數簇生,不分枝或少有自下部分枝,疏被蛛絲毛或無毛。葉幾無柄或葉基漸狹成達3.5cm的葉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3~5.5cm,寬l~1.5cm,頂端漸尖,基部擴大半抱莖或漸狹,邊緣有刺狀鋸齒,葉脈隆起;莖下部葉常3裂,頂裂片特大,卵形,兩側裂片較小,頂端尖。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總苞鍾狀,直徑1~1.5cm,苞葉針刺狀羽狀全裂或深裂;總苞片5~7層,外層及最外層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6mm,中層長卵形至橢圓形,長6~10mm,內層線狀長橢圓形或線形,長11~12mm;全部總苞片頂端鈍或圓形,邊緣有稀疏的蛛絲毛,中內層和內層上部有時變紫紅色;花冠管狀,白色或稍帶紅色,頂端5裂,裂片線形。瘦果倒卵圓形,被稠密的順向貼伏長直毛,白色;冠毛羽毛狀,長7~8mm,褐色或汙白色,基部連合成環。花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01頁.圖6615)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灌叢或草叢中。分佈於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區。

北蒼朮與蒼朮主要區別為葉片寬1.5~2.5cm,莖下部葉常3~5羽狀深裂或淺裂;瘦果密生銀白色柔毛。花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第602頁.圖6618)生於山坡林下或草地。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山東、河南、陝西等地。朝鮮、原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佈。

關蒼朮與蒼朮和北蒼朮主要區別為,根狀莖橫走。葉片3~5羽狀全裂或深裂,葉薄紙質。花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01頁.圖6616)生於海拔200~800m的山坡林下或林緣。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日本也有分佈。

朝鮮蒼朮與上述3種主要區別為:葉片不分裂,披針形、卵狀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質地較厚,紙質或厚紙質,葉最寬處在葉片下部或中部。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02頁圖6617)生於海拔200~700m的山坡灌叢、林下或乾燥山坡。分佈於遼寧、吉林和山東。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和乾燥的環境,能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在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育苗,按行距27~30cm開淺溝條播,深2~3cm,每畝用種量3kg左右。播後覆土蓋草,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揭草,進行除草、鬆土、追肥等管理。至第2年春季出圃移栽,按行株距30×13cm條栽或穴栽。亦可分株繁殖,於春季挖取根莖,分割成數段,每段應有1~3個芽,進行穴栽,生長期間勤除草,結合中耕進行追肥與培土,用人畜糞水、堆肥、草木灰或化肥追施3~4次。雨季注意排水。蟲害有蚜蟲,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採集:春、秋季均可採挖,以秋季為好。挖取根莖後,除去殘莖、細根及泥土,晒乾。南蒼朮主產於江蘇句容、鎮江、溧水,湖北襄陽、南樟,河南桐柏、唐河。浙江、安徽、江西也產。以河南桐柏、江蘇句容所產質量好,湖北產量較大。北蒼朮主產於河北、山西、陝西、遼寧、吉林、河南、山東、內蒙古。關蒼朮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

鑑別

性狀:①蒼朮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或黑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細根,頂端具莖痕或留莖基。質堅實,折斷面平坦,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點,習稱“硃砂點”,暴露稍久,多數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有濃郁的特異香氣,味微甘、辛、苦。 ②北蒼朮疙瘩塊狀或結節狀圓柱形,長2~10cm,直徑1~4cm;表面黑棕色,有圓形莖痕及根痕,撞去栓皮者表面黃棕色。折斷面帶纖維性,淺黃白色,有黃棕色油點散在。香氣較淡,味辛、苦。 ③關蒼朮大多為結節狀圓柱形,長4~12cm,直徑1~2.5cm,表面深棕色。質較輕,折斷面不平坦,纖維性。氣特異,味辛、微苦。均以質堅實,斷面硃砂點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 ①蒼朮根莖橫切面:木栓層有10~40列木栓細胞,其間夾有石細胞環帶(硬栓部)3~8條,每環帶由2~3列石細胞組成。皮層中散有大形油室,直徑約至450μm。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內側有木纖維束,根莖縊縮部位木纖維群或導管群相間排列,射線和髓部散有油室。薄壁細胞中含菊糖,並充塞有細小草酸鈣針晶。(圖見《生藥學》.410頁.圖227) ②北蒼朮的鑑別點為皮層有纖維束,油室直徑約至270μm;木質部纖維束較大,與導管群相間排列。 ③關蒼朮皮層纖維束較多,油室直徑約至225μm;木纖維束與導管群相間排列。 粉末: ①茅蒼朮粉末棕色。1)菊糖略呈扇形或不規則塊狀,在細胞中菊糖和針晶粘結。2)木栓石細胞多角形、類方形、長方形或類圓形,直徑28~80μm,長方形者長約至135μm,壁甚厚,層紋可見,孔溝較密,胞腔內常含黃色內容物,有的並含針晶;也有石細胞壁極厚,胞腔不明顯,僅見多數細點狀紋孔。3)木纖維大多成束,長梭形或長紡錘形,末端鈍圓或稍尖,長140~256μm,直徑19~40μm,壁甚厚,孔溝明顯。4)草酸鈣針晶眾多,不規則地充塞於薄壁細胞中,或偏靠於細胞壁,針晶細小,長8~30μm,稀有結晶呈小桿狀或方形。5)導管有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19~48μm,導管分子短,有的長僅50μm,端壁傾斜,單穿孔大;另有螺紋導管。6)油室已破碎,偶見油室碎片的細胞中含有淡黃色揮發油滴;黃棕色塊狀物隨處可見,系油室中的內容物。(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245頁.圖116) ②北蒼朮粉末棕黃色。1)木栓石細胞類多角形、類方形、類三角形或狹長,邊緣不平整,直徑約11~63μm,壁厚4~27μm,長約至90μm,層紋偶見,孔溝較短,有的先端鈍圓,壁極厚者胞腔不明顯,僅見紋孔。2)韌皮纖維大多短梭形而粗,末端鈍圓或分叉,有的中部膨大或尖突,直徑27~99μm,長72~517μm,壁厚5~41μm,初生壁與次生壁界限明顯,易分離,層紋細密,紋孔橫裂縫狀或圓點狀,孔溝明顯,胞腔狹細或不明顯。3)木纖維長梭形,末端稍尖或鈍圓,偶有分叉,直徑7~45μm,長117~660μm,壁厚5~18μm,孔溝細密。4)草酸鈣針晶長3~27μm;另有少數結晶呈桿狀或長方形。5)導管主為具緣紋孔導管,也有網紋和螺紋導管,直徑9~54μm;有的具緣紋孔導管壁不均勻增厚。此外,可見菊糖及油室碎片;偶見鱗葉表皮細胞,棕黃色,表面觀長方形或多角形,壁薄。(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247頁.圖117)

理化:①蒼朮的薄層色譜:取樣品粉末,適量,置揮發油提取器中提取揮發油,用乙酸乙酯稀釋成10%溶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茅術醇、桉油醇、蒼朮素和蒼水酮為對照,以苯-乙酸乙酯-己烷(15:15:70)為展開劑,展距20cm,噴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加熱顯色,蒼朮酮噴後即顯紅色,加熱後蒼朮酮成紫色,蒼朮素顯綠色,茅術醇及桉油醇在同一位置顯棕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205~208頁.圖135-1、2、3、4、5)

加工炮製:常用的炮製品有蒼朮片,麩炒蒼朮和焦蒼朮。 ①蒼朮片 取原藥材,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②麩炒蒼朮 取麩皮,撒在熱鍋內,待冒煙時投入蒼朮片,不斷翻動,至深黃色時取出,篩去麥麩,放涼。每100kg蒼朮,用麥麩10~15kg。 ③焦蒼朮 取蒼朮片置鍋內,炒至褐色時,噴淋少許清水,文火炒幹,取出放涼。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關蒼朮根莖含白朮內酯甲(Butenolide A)、芹烷二烯酮(Selina-4(14),7(11)-diene-8-one)、β-桉葉醇、茅術醇(Hinesol)[1]、蒼朮酮(Atractylon)、蒼朮素(Atractylodin)[2,3]、蒼朮烯內酯甲(Atractylenolide l)[4]、蒼朮烯內酯乙,丙[5]、多糖Atractan A,B,C[6]、羥基蒼朮酮(Hydroxyatractylon)、5α,10β芹烷-4(14),7(11)-二烯-8-酮(5α,10β-Selina-4(14),7(11)-dien-8-one)、1,4-二乙醯氧基十四烷-6,12-二烯-8,10-二炔(1,4-Diacetoxytetradeca-6,12-diene-8,10-diyne)[7]、(4E,6E,12E)-十四烷三烯-8,10-二炔-1,3-二醇二乙酸酯(4E,6E,12E)-Tetradecatriene-8,10-diyne-1,3-dioldiacetate)以及E,E-AcOCH2CH2CH(OAc)CH2CH2CH=CH(C≡C)2CH=CHMe[8]。尚含(4E,6E,12E)-1-乙醯氧-3-異戊醯氧十四烷-4,6,12-三烯-8,10-二炔-14-醇[(4E,6E,12E)-1-Acetoxy-3-isovaleryloxytetradeca-4,6,12-trien-8,10-diyn-14-ol]、(4E,6E,12E)-1-乙醯氧-3-(2-甲基丁醯氧)十四烷-4,6,12-三烯-8,10-二炔-14-醇[(4E,6E,12E)-1-Acetoxy-3-(2-methylbutyryloxy)tetradeca-4,6,12-三烯-8,10-二塊-14-ol)]、(4E,6E,12E)-1-乙醯氧-3-千里醯氧十四烷-4,6,12-三炔-8,10-二炔-14-醇[(4E,6E,12E)-1-Acetoxy-3-senecioyloxytetradeca-4,6,12-三炔-8,10-二炔-14-ol)][9]。 朝鮮蒼朮根莖含蒼朮醇、蒼朮素、蒼朮酮[1]、1,3-二乙醯氧基十四烷-6E,12E-二烯-8,10-二炔、-對異構體(2’E/Z)-2-(3’,7’-二甲基辛烷-2’6’-二烯基)-6-甲基-2,5-環己二烯-1,4-二酮[10]、1,3-二乙醯氧基十四烷-6,12-二烯-8,10-二炔、1-乙醯氧基十四烷-6E,12E-二烯-8,10-二炔、3-乙醯氧基十四烷-6E,12E-二烯-8,10二炔-1-醇、(6-E/Z)-十四烷-4E,6,12E-三烯-8,10-二炔-1-醇和1,3-二乙醯氧基十四烷-4E,6E,12E-三烯-8,10-二炔[11]。 蒼朮根莖主要含蒼朮素、β-桉葉醇(β-Eudesmol)和茅術醇[1,12]。 北蒼朮根莖含揮發油、油中成分有蒼朮醇、蒼朮素和蒼朮酮[1]。

參考文獻

[1] 植物分類學報 1981;19(2):195。


[2] 藥學雜誌(日) 1960;80(11):1564。


[3] 醫學中央雜誌(日) 1963;186:215。


[4] Chem Pharm Bull 1979;27(12):2954。


[5] J Nat Prod 1983;46(5):651。


[6] Planta Med 1985;(2):102。


[7] CA 1989;110:236996V。


[8] Chem Pharm Bull 1989;37(1):193。


[9] Chem Pharm Bull 1990;38(4):1082。


[10] Planta Med 1989;55(1):59。


[11] Planta Med 1990;56(5):469。


[12] 藥學研究(日) 1960;3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