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藤
藥材名稱:胭木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胭樹(《拉漢藥用植物名稱和檢索手冊》)。
基源:為夾竹桃科倒吊筆屬植物胭木的乾燥莖和根。
原植物:胭木Wrightia tomentosa(Roxb.)Roem.et Schult.(Nerium tomentosum Roxb.)
形態:喬木,高達15m,具乳汁;小枝具明顯的皮孔。葉對生紙質,橢圓形或寬卵形,長6~18cm,寬3.5~8.5cm,頂端急尖至短漸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密被絨毛;側脈每邊10~15條。聚傘花序頂生;花有惡臭,花萼5裂,比花冠筒短,被微柔毛;花冠淡黃色至紅色,高腳碟狀,花冠裂片5枚,具顆粒狀凸起,副花冠由10枚鱗片組成,鱗片頂端具細齒;雄蕊5枚,被柔毛,花葯伸出花冠喉部之外;心皮粘生。蓇葖果2個粘生,矩圓形,長14~21cm,寬3~4cm,密生白色斑點;種子條形,長2cm,頂端具白絹質長達3.5cm的種毛。花期5~10月,果期8月~翌年3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436頁.圖482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50~1500m山地雜木林中。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印度、緬甸、泰國和馬來西亞也有分佈。
化學性質
含有康絲枯鹼(Conkurchine)、康絲鹼(Conessine)、康絲定(Conessidine)、枯爾欽(Kurchine)、荷
鹼(Holarrhine)[1,2]。另報道含有羊角拗酸(Strophanthus acid)[3]。預試葉、莖、皮還含有碳水化合物、糖甙、不飽和甾醇、三萜類化合物、黃酮、生物鹼類化合物[2]。
從莖皮中得到兩個新的脂肪族化合物:正三十三烷-16-酮(n-Tritriacont-16-one)和二十六碳-3,6-二醇-12酸(Hexaconsan-3,6-diol-12-oicacid)[4]。
參考文獻
[1] Indian J Pharm 1977;39(2):37。
[2] Egypt J Pharm Sci 1981;22(1-4):105。
[3] Indian J Appl Chem 1971;34(3-4):157。
[4] CA 1992;116∶20094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