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井忠

[拼音]:Pingshan Zhongshan Wangmu

戰國晚期中山國王陵。位於河北省平山縣城北的靈山下。年代屬公元前4世紀末。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此發現了中山國晚期都城靈壽故址,併發掘兩座王陵,對於瞭解中山國的歷史和文化有重要意義。

墓地佈局和墓上建築

中山王陵墓共發現兩處,一處在靈壽故城以西2公里處,東西並列兩座大墓,西側的1號墓已經發掘,可以確認是中山王的墓。另一處在城內西北部,南北錯列3座大墓,已發掘的6號墓在最南端,墓主人未能確定。1號墓和6號墓的上部都有夯築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1號墓的封土和享堂儲存較好,封土東西寬92米,南北長110米,高約15米,自下而上成三級臺階狀,第1級的內側有寬1米許的礫石散水,第2級有壁柱和柱礎等遺蹟,頂部的第3層則有疊壓成魚鱗狀的瓦片堆積,可復原為一座周繞回廊、上覆瓦頂的三層臺榭式建築。 兩墓附近還有陪葬墓和車馬坑。1號墓封土範圍之內,東西兩側各有陪葬墓2座,封土南面有對稱的兩座長方形車馬坑,並有船坑和雜殉坑各1。6號墓的陪葬坑是東側2座,西側1座,南面也有兩座對稱的長方形坑,可能也是車馬坑。根據兩處墓地的佈局,結合1號墓槨室出土的中山王陵兆域圖銅版及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的資料,可以對戰國時期王陵的形制和規模有較多的瞭解。

墓葬形制

兩座大墓的墓室結構基本一致。墓室為中字形,墓壁抹草泥並用白粉塗飾。有方形槨室和南、北兩條墓道。其中1號墓全長110米,槨室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3.5米,深8.2米。石砌槨壁,厚約2米。6號墓規模略小。兩墓槨室均被擾亂,從殘存的棺槨銅飾看,1號墓的葬具為四層套棺。槨室兩側均另設藏器坑置放隨葬器物,1號墓是東側2坑,西南側1坑;6號墓是東、西側各1坑。

隨葬器物

隨葬品主要發現於槨室兩側的藏器坑中。1號墓的西藏器坑出土的銅禮器有9鼎、4簠及鬲、 豆、壺等,陶禮器有5鼎及豆、壺、盤、匜等,樂器有14件編鐘和13件編磬。東藏器坑也出土 5鼎及壺、盤、匜等銅禮器,還有帳構、漆器和少量陶器。6號墓的西藏器坑中全部放銅禮器,東藏器坑則出陶禮器、漆器和帳構等。1號墓的2座車馬坑都埋12匹馬,一坑有車4輛,另一坑車跡已毀。船坑殘存3只大船和兩隻小船。 雜殉坑發現馬、羊、狗的骨架等。6號墓的隨葬坑尚未發掘,情況不明。

兩墓隨葬品達1萬9千餘件。其中 1號墓出土的中山王鼎壺和嗣子壺,共有銘文1101字,不僅確切地表明墓主為中山王,而且記明中山王的世系及有關史實,是研究中山國曆史的重要史料。銘文提到前 316年燕王噲讓位於相邦子之的事件,而中山國又亡於前301年,故該墓的年代可定為前310 年左右。兩墓發現的巨大山字形銅器,是前所未見的儀仗性器物。1號墓所出5件均高1.19米,6號墓所出6件均高1.43米,下部銎內都存有木質,大約置於懸掛旗類的杆柱頂端,以作為王權的象徵。

有些器物異常精巧,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器足以4只伏臥的小鹿承一圓圈,圓圈之上是蟠繞成半球形的4龍4鳳,龍頂又各有一組斗栱上承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高84.5釐米,形似大樹,樹上攀援著嬉戲的群猴,樹下還有二人仰面挑逗。銀首人俑銅燈高66.4釐米,造型為一身穿繡袍的男子,左手握螭蛇連線的兩層燈盤,右手高舉螭蛇連線的另一燈盤。幾件錯金銀動物形器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銀鑲嵌雙翼神獸和牛、犀等形象,其中以虎噬鹿形象最為生動。這些精美的器物,除銀首人俑銅燈出自6號墓外,餘均出於1號墓。另外,1號墓所出帶暗紋的磨光黑陶鼎等,也有一定特色。(見彩圖)

族屬問題

關於中山國的歷史發展和族屬問題,一直存在不同意見。一般認為,戰國中山是春秋鮮虞的延續,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國家。有人則贊成鮮虞子姓的說法,並推測鮮虞應源於商殷後裔。也有人否定中山君統與鮮虞的關係,認為二者既非一國,又非一姓,中山本是周之同姓。儘管意見不一,但應該承認,當時中山國境內鮮虞與華夏雜處,民族融合不斷髮生,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量文物雖有一定的獨特風格,但總的說來,中山國與中原各國特別是三晉在文化面貌上並無顯著的差別。至於中山國王室的族屬問題,尚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書目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1期。

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2期。

黃盛璋: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國墓葬與遺物的歷史和 地理問題,《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