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果

藥材名稱:南蛇竻苗

名稱出處:《中藥大辭典》

概況

基源:為豆科雲實屬植物喙莢雲實的苗。

原植物:喙莢雲實Caesalpinia minax Hance

餘項參見“苦石蓮”條。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幼苗。

藥性

性味:苦,寒。 ①《陸川本草》:“苦,寒。”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涼。”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外感發熱,風溼骨痛,痧症,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毒,瘰癧。 ①《陸川本草》:“瀉熱解毒,去瘀積。治溼熱痧氣,跌打骨折。” ②《廣西中藥志》:“洗蛇癩,或加糯米搗爛,治小兒白泡瘡。” ③《廣西中草藥》:“治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非實熱者忌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廣西中草藥》:“治瘰癧,癰腫:南蛇竻苗、龍眼葉、荔枝葉、桃樹葉、首烏葉。蜜糖適量,同搗敷。” ②《廣西中草藥》:“治跌打骨折:南蛇竻苗、大駁骨、小駁骨各30g。同搗,加水或酒60ml炒熱,敷患處。”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感冒發熱:南蛇竻莖葉9g,甘草2g。水煎服。”

單方應用:《廣西中草藥》:“治外感風熱:南蛇竻苗60g,搗爛,開水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