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子根
藥材名稱:白常山
名稱出處:李承祜《藥用植物學》
概況
基源:為茜草科玉葉金花屬植物玉葉金花或展枝玉葉金花的根。玉葉金花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33種。
原植物:玉葉金花Mussaenda parviflora Miq.。展枝玉葉金花Mussaenda divaricata Hutch
形態:常綠蔓狀小灌木,高可達5m。小枝被柔毛。葉膜質或薄紙質,對生,具柄,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8cm,寬2~4cm,頂端漸尖,基部截平或稍偏斜,上面深綠色,有疏白色柔毛,下面淡綠色,密被白色柔毛,葉脈在下面隆起;托葉2深裂,披針形或線形,傘房花序頂生;萼5深裂,裂片線形.密被白色柔毛。常有1~2枚擴大成葉狀,廣卵形或圓形,長約3.5cm,白色;花冠金黃色,漏斗狀,長2~3cm,花冠裂片5,卵形;雄蕊5枚;花柱1枚,柱頭2。漿果球形,鳥紫色,徑7~8mm。花期初夏。(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236頁,1460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林中或山谷溪邊。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
展枝玉葉金花與玉葉金花的區別是:落葉小灌木,高約1m。葉長圓形,長7.5~11cm,寬4~5cm,上面無毛,側脈較疏,6~8對。花期夏季。(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736頁.1460條圖》生於山谷溪邊或山坡林中。分佈於福建、湖北、廣西、四川、雲南。
生藥
採集:8~10月採挖,除去根鬚及泥土,晒乾。藥材產於四川、廣西、福建。
鑑別:根圓柱形,粗直而長,或不規則彎曲,側根多數,並有很多細根;表面灰棕色,有不規則縱橫裂紋,斷面有白心,皮部厚,新鮮時富有粘質。氣特異,味苦,有毒。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以水潤透,切片,晒乾。亦有用薑汁炒焦後用。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四川中藥志》:“甘、淡,涼。”
功效:清暑,利溼,截瘧。
主治:中暑,暑溼腹瀉,下焦溼熱,小便不利,瘧疾。 ①李承祜《藥用植物學》:“治瘧。” ②《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暑,利溼。用於中暑,暑熱感冒,暑溼腹瀉,下焦溼熱,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四川中藥志》:“治瘧疾發寒熱:白常山、散寒草、烏梅、牛膝、野煙、藿香各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