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椒葉

藥材名稱:山蛩

名稱出處:《中國藥用動物志》

概況

基源:為山蛩科動物燕山蛩的全體。

原動物:燕山蛩Spirobolus bungii(Brandt)

形態:體大,長約120mm,寬約7mm,觸角長5mm,末端有4個以上圓錐狀感覺體。頭稍平滑,前中央有一縱溝。觸角基部後每邊約有50單眼集結,排成三角形,似複眼。從頸板到肛節共計54枚(雄性53枚),表面光滑,圓形。約自第6背板以後,每在側面各有1對臭腺孔。第1節缺步肢,第2~4節各有步肢1對,自第5節起至肛節前,每節有步肢2對,各步肢具6節,末端有爪。肛門在兩肛門瓣之間,上方有一背板,並不突出,下方為一小肛下板。生殖肢由第7節步肢變成。胸板成弱V形,前肢由一闊基節及一側板向後包裹,端肢弧狀,有不明顯的分節,後肢在上述端肢後面,可分內肢和鉤形主幹。軀幹背面黑褐色,後緣淡褐色,前緣蓋住部分淡黃色。勁板深褐色。步肢黑褐色,最後1對色淡。

生境與分佈:多棲於陰溼地區。食草根及腐殖質。觸之則蜷縮不動,並放出惡臭。中國廣泛分佈。

此外,綠山蛩Spirobolus marginatus和浙山蛩Spirobolus walker Pocock部分地區亦做藥用。

生藥

採集:夏季捕捉,晒乾備用或鮮用。

藥理

燕山蛩醇提物1.3g/kg、醚提物0.33g/kg ip,連續14d,對小鼠U14均有抑制作用;0.2g/kg ip,連續14d,對小鼠Lewis癌有抑制作用;醚提物0.15g/kg ip,連續4及7d,對U14腹水型有抑制作用,腹水量及癌細胞數均減少;醇提物0.6g/kgip,連續8d,對U14及S180腹水型及ECA均有效[1]。燕山蛩醚提物200mg/kg ip一次,對小鼠U14腹水型癌細胞有損傷作用,引起癌細胞膜改變,有絲分裂抑制,細胞核裂解,細胞崩毀,溶解,表明其對癌細胞具有直接損傷破壞作用[2]。燕山蛩提取物(772)20μg/ml,體外試驗,可抑制L1210、Hela及人胃癌803細胞的生長[3]。

藥性

功效:破積解毒。

主治:腹中癥積痞塊,扁桃體炎及一切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外用:研末敷。

燕山蛩醇提物ip,小鼠的LD50為2.733±0.156g/kg[1]。

參考文獻

[1] 中醫雜誌 1980;21(6):459 。


[2] 中醫雜誌 1980;(6):464 。


[3] 中藥藥理與臨床 199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