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博落回

藥材名稱:小三顆針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

概況

異名:土黃連(四川),刺黃連、小雞腳黃刺(雲南)。

基源:為小檗科小檗屬植物金花小檗的根。

原植物: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

形態:落葉或半常綠灌木,高約1m;枝半平臥,紅褐色,微有柔毛,有槽。刺3分叉,細瘦,長1~2cm。葉革質,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6~25mm.寬3~6mm,先端圓鈍、截形或近急尖,有時具短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灰綠色,下面灰色,微有粉,兩面網脈明顯,無柄。花4~7朵簇生,金黃色,直徑約7mm;花梗長4~7mm;小苞片3,卵形;萼片6,花瓣狀,排列成2輪;花瓣倒卵形,頂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漸狹;子房有3~5胚珠。漿果近球形,長約6mm,粉紅色,有宿存短花柱。(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775頁.圖1550)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灌叢中或山間路旁,分佈於中國西南及湖北。

採集:全年可採,切片,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巴馬亭、藥根鹼、小檗鹼、小檗胺(Berbamine)。

參考文獻

植物分類學報 1974;12(4):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