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葉薔薇

藥材名稱:葛蕈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葛乳、葛花菜(《綱目》),葛菌、紅血蓮(《四川中藥志》),角花、角菌(《四川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鋪地開花(《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蛇菰科蛇菰屬植物蛇菰的全草。

原植物:蛇菰Balanophora japonica Makino

形態:多年生寄生肉質草本,雄株高10~30cm,雌株高5~10cm。根狀莖肥厚,球形或塊狀,不規則分裂,黃褐色,表面具淺色的星狀小突起。花莖黃褐色,生多數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鱗片,鱗片長1~2cm,近互生。花單性,雌雄異株,為頂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達10cm,雄花無柄;花被片4~6;雄蕊與花被片同數,花葯近聚生,無花絲;雌花序卵形至短圓形,長1.5~3cm,具極密集的雌花與倒卵形的小苞片;雌花無花被;子房具柄,花柱細長;子房橢圓形,有柄,1室,1胚珠。果為堅果。花期6~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550頁.圖1100)

生境與分佈:寄生於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分佈於湖北、湖南、四川和雲南。

生藥

採集:8月採收全草。

化學性質

根莖和花的脂質部分中分離出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β-香樹脂醇(β-Amyrin)和棕櫚酸[1]。從葛蕈(蛇菰)還分得蛇菰寧(Balanophonin)(1)[2]、(-)-松脂酚-β-D葡萄糖甙和咖啡酸β-D-葡萄糖酯,後兩者為葛蕈的抗炎活性成分[3]。還含落葉松脂醇(Lariciresinol)[4]。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07。


[2] Chem Pharm Bull 1982;30(4):1525。


[3] 生藥學雜誌 1983;37(4):375。


[4] 中草藥 1992;23(1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