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花

藥材名稱:禹白附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白附子(《中國藥典》),牛奶白附(《中藥志》),雞心白附(《中藥材品種論述》)。

基源:為天南星科犁頭尖屬獨角蓮的塊莖。犁頭尖屬全世界約35種;中國有13種。其中6種藥用。

原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iganteum Engl.

形態:多年生草本。塊莖倒卵形、卵球形或卵狀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2~4cm,外被暗褐色小鱗片,有7~8條環狀節,頸部周圍生多條鬚根。葉與花序同時抽出;葉柄圓柱形,長約60cm,密生紫色斑點,中部以下具膜質葉鞘;葉片幼時內卷如角狀(因名),後即展開,箭形,長15~45cm,寬9~25cm,先端漸尖,基部箭狀,後裂片叉開成70°的銳角;中肋背面隆起,Ⅰ級側脈7~8對。花序柄長約15cm。佛焰苞紫色,管部圓管形或長圓狀卵形,長約6cm,粗約3cm;簷部卵形,展開,長達15cm。肉穗花序幾無梗,長達14cm;雌花序圓柱形,長約3cm,粗約1.5cm;中性花序長約3cm,粗約5mm;雄花序長約2cm,粗約8mm;附屬器紫色,長2~6cm,粗約5mm,圓柱形,直立,基部無柄;雄花無柄,藥室卵圓形,頂孔開裂;雌花:子房圓柱形,胚珠2;柱頭無柄。花期6~8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3卷.第2分冊.104頁.圖版18∶9-1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荒地、山坡、水溝旁。中國特有,分佈於河北、山東、吉林、遼寧、河南、湖北、陝西、甘肅、四川至西藏南部。遼寧、吉林、廣東、廣西有栽培。

生藥

採集:9~10月挖取塊莖,除去殘莖及鬚根,撞去或用竹刀削去外皮,也有不去皮,晒乾。藥材主產於河南禹縣、長葛、甘肅天水、武都,湖北;此外山西、河北、四川、陝西等地也產。

鑑別

性狀:塊莖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5cm,直徑1~3cm,頂端殘留莖痕或芽痕;表面白色或淡黃色,略平滑,有環紋及點狀根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質。無臭,味淡,麻辣刺舌。以個大、肥壯、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 塊莖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基本組織外側有大形粘液腔;散有類圓形粘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長28~84μm;維管束雜湊,以外韌型為主,偶有周木型,導管直徑至62μm。澱粉粒眾多,細小,單粒球形、半圓形或多面形,直徑2~16μm、臍點點狀、裂縫狀,偶見層紋,復粒多見,由2~8分粒組成。(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327頁.圖248)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冷浸24小時,吸取上清液30μl點於矽膠G板上,以β-谷甾醇為對照,以氯仿-甲醇(95∶5)為展開劑,展距20cm,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顯色,所有斑點均為灰藍色。(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40頁.圖33左) ②上述石油醚提後的藥渣,揮盡石油醚,再加甲醇10ml,浸泡24小時,吸取上清液30μl點於矽膠G板上,以β-谷甾醇-D-葡萄糖甙為對照,以氯仿-甲醇(9∶1)為展開劑,展距20cm,用10%磷鉬酸乙醇液顯色。(圖見同上.圖33右)

加工炮製:①生禹白附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晒乾。 ②制禹白附 取淨禹白附,大小個分開,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後,如起泡沫,換水後加白礬粉(100∶2),泡1日後再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辣感為度,取出,將生薑片及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禹白附,共煮至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除去生薑片,晾至六七成干時,切厚片,乾燥。每100kg禹白附,用生薑,白礬各12.5k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粘液質、草酸鈣、蔗糖、皁甙、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肌醇[1~3]、生物鹼[4]。從莖中得到膽鹼、尿嘧啶、琥珀酸、酪氨酸、纈氨酸、棕櫚酸、亞油酸、油酸、三亞油酸甘油酯、二棕櫚酸甘油酯和β-谷甾醇[5]。含有外源凝素(Lectin)並進行了純化和化學特性測定[6]。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植圖鑑 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102。


[2]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冊.1972:439。


[3] 藥學學報 1962;9(11):643。


[4]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77:1689。


[5] 中草藥 1985;16(3):138。


[6]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部 1986;(4):135(CA 1985;103:2713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