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抱莖苦蕒菜
藥材名稱:羅布麻
名稱出處:《陝西中草藥》
概況
異名:吉吉麻(《江蘇植物藥材志》),紅花草、野茶(《陝西中草藥》),羅布歡的爾(維名)。
基源:為夾竹桃科羅布麻屬植物羅布麻的全株。羅布麻屬全世界約14種;中國產1種,藥用。
原植物:羅布麻Apocynum venetum L.(Trachomitum venetum(L.)Woods.),.又名茶葉花(河北、陝西、甘肅),茶棵子(山東),奶流(山西),紅麻(陝西)。
形態:直立半灌木,高15~3m,具乳汁;枝條對生或互生,光滑無毛,紫紅色或淡紅色。葉對生,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卵圓狀長圓形,長1~5cm,寬0.5~1.5cm,頂端急尖至鈍,具短尖頭,基部急尖至鈍,葉緣具細牙齒,兩面無毛;葉柄長3~6mm;葉柄間具腺體,老時脫落。圓錐狀聚傘花序一至多歧,通常頂生,花梗長約4mm,被短柔毛;苞片披針形,長約4mm,寬約1mm,小苞片長1~5mm,寬約0.5mm;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圓狀披針形,兩面被短柔毛,長約1.5mm,寬約0.6mm;花冠紫紅色或粉紅色,兩面密被顆粒狀突起,花冠筒長6~8mm,直徑2~3mm,花冠裂片卵圓狀長圓形,頂端鈍或渾圓,長3~4mm,寬1.5~2.5mm,每裂片內外均具3條明顯紫紅色脈紋;雄蕊著生在花冠筒基部,與副花冠裂片互生,長2~3mm;花葯箭頭狀,頂端漸尖,背部隆起,腹部粘生在柱頭基部,基部具耳,花絲短,密被白茸毛;雌蕊長2~2.5mm,花柱短,上部膨大,下部縮小,柱頭基部盤狀,頂端鈍,2裂;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所組成,被白色茸毛,每心皮有胚珠多數,著生在子房的腹縫線側膜胎座上;花盤環狀,肉質,頂端不規則5裂。骨葖2,平行或叉生,下垂,箸狀圓筒形,長8~20cm,直徑2~3mm,頂端漸尖,基部鈍,外果皮棕色,無毛;種子多數,卵圓狀長圓形,黃褐色,長2~3mm,直徑0.5~0.7mm,頂端有一簇白色絹質的種毛,種毛長1.5~2.5cm。花期4~9月,果期7~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443頁.圖4839)
生境與分佈:生於鹽鹼荒地和沙漠邊緣及河流兩岸、沖積平原、河泊周圍及戈壁荒灘上。野生或栽培。分佈於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河南。
生藥
栽培:羅布麻適應性強,耐旱、耐寒、耐鹽鹼。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於3~4月播種,按行距33cm開寬10~13cm淺溝,將種子拌入草木灰或細土後撒入溝裡,每畝用種量100g。播後蓋上一層薄土,澆水保溼。苗高5cm時勻苗,結合除草鬆土追施人畜糞水3~4次。培育1年後即可移栽。亦可挖取根莖,剪成長10~15cm的根段,進行穴栽,每穴放1~2段。移栽或種植物時期,均在秋末或早春,行株距各33cm,移栽小苗2~3株。栽後,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4次。每次採後都須用氮肥追施。病害有斑枯病,可用11100波爾多液防治;鏽病,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霧。蟲害蚜蟲,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防治。
化學性質
全草含新異芸香甙(Neoisorutin)、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甙、金絲桃甙(Hyperin)[4,5]。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混合長鏈脂肪酸[6]、β-谷甾醇、羽扇豆醇(Lupeol)、正三十烷醇、β-香樹精(βAmyrin)、中肌醇(Meso-inositol)[6]、棕櫚酸蜂花醇酯(Myricyl palmitate)、棕櫚酸十六醇酯、羽扇醇棕櫚酸酯(Lupenyl palmitate)、莨菪亭(Scopletin)、異秦皮定(Isofraxidin)[5,6]以及多糖、蛋白質等[1]。
附 葉含異槲皮甙、槲皮素、蘆丁、d兒茶素、蒽醌、穀氨酸、丙氨酸、纈氨酸等多種氨基酸。近又分得金絲桃甙、三十烷醇、羽扇豆醇、β-谷甾醇、莨菪亭(Scopoletin)、異秦皮定(Isofraxidin)[1,2]和肌醇[3]。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409。
[2] 中草藥 1991;16(10):609。
[3]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1988;19(4):305。
[4] 藥學雜誌(日)1978;98(10):1395。
[5]中國中藥雜誌 1991;16(10):609。
[6] 中國中藥雜誌 1991;16(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