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痛苦》讀後感

《擁抱痛苦》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擁抱痛苦》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痛苦的成因》是法國文學巨星盧梭的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盧梭從一個平民到一個著名的作家,經歷了無數的痛苦,他悲慘的晚年逃亡生涯,更使他比任何人都理解了什麼叫痛苦。

  文章開篇就寫到,我們不可能知到絕對幸福或絕對的痛苦是什麼樣子的,它在人生中全部都混雜在一起了……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誰感受的痛苦最少,誰就是幸福的人;誰感受的快樂最少,誰就是最可憐的人,痛苦總是多於快樂,這是我們都能感到的一大人生無奈。接下來,他又精闢地總結到:我們的`痛苦正產生於我們的願望和能力的不相稱。

  我第一次拜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被一些鎖事糾纏,內心非常痛苦,無以排遣,是標題吸引了我。當我一口氣把文章讀完,幾天來縈繞在心頭的苦悶竟奇蹟般地少了十之八九,從那以後,每當心裡有了苦有了痛,就自覺不自覺地讀一遍《痛苦的成因》,我把它當成了“去痛片”。一種藥經常吃,體內會產生抗體,其結果是藥效越來越不明顯,而付作用卻逐漸顯現出來。因為盧梭在文章中告誡我們: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就不會有痛苦……在文章結尾處他又寫到:任何一個人,只要他不常常想到痛苦,不瞻前顧後,他就不會感覺到什麼痛苦。

  盧梭,這個葬在法國巴黎偉人公墓的平民作家,他用一生的痛苦經歷,找到了痛苦產生的原因,卻怎麼也找不到解決痛苦的辦法,這正象一個高明的醫生,一下子就診斷出病人得了癌症,卻沒有醫治的辦法,於是,告訴他的病人:別去想它了,就當沒這回事,想吃啥就吃點啥。怎樣解決我們遇到的痛苦呢?我覺得關鍵是如何看待痛苦,這有些象我們生活中的咖啡、茶葉一樣,不愛喝的人說它苦,愛喝的人說它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