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腎

藥材名稱:鳶尾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扁竹(《植物名實圖考》),土知母(四川)。

基源:為鳶尾科鳶尾屬植物鳶尾的乾燥根莖。

原植物:鳶尾Iris tectorum Maxim.(I.chinensis Bunge;I.rosthornii Diels),又名屋頂鳶尾(《中國植物學雜誌》),藍蝴蝶(廣州),紫蝴蝶、扁竹花(陝西)、蛤蟆七(湖北)。

歷史:始載於《本經》。《唐本草》雲:“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種,葉似射干而闊短,不抽長莖,花碧紫色,極似高良薑,皮黃肉白,嚼之戟入咽喉與射干全別……。”《綱目》將其列入毒草類。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圍有老葉殘留的膜質葉鞘及纖維。根莖粗壯,二歧分枝,直徑約1cm,斜伸,鬚根較細而短。葉基生,黃綠色,稍彎曲,中部略寬,寬劍形,長15~50cm,寬1.5~3.5cm,頂端漸尖,基部鞘狀,有數條不明顯的縱脈。花莖高20~40cm,頂端常有1~2個短側枝,中、下部有1~2枚莖生葉;苞片2~3枚,草質,邊緣膜質,披針形,內含1~2朵花。花藍紫色,直徑約10cm,花被管細長,約3cm,上部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圓形,頂端微凹,爪部狹楔形,中脈上有不規則的雞冠狀附屬物,成不整齊的繸狀裂,內花被裂片橢圓形,花盛開時,向外平展,爪部突然變細;雄蕊花葯鮮黃色,花絲白色;花柱分枝扁平,淡藍色,頂端裂片近四方形,有疏齒,子房紡錘狀圓柱形。蒴果長橢圓形,長4.5~6cm,直徑2~2.5cm,有6條明顯的肋,成熟時自上而下3瓣裂。種子黑褐色,梨形,無附屬物。花期4~5月,果期6~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6卷.第1分冊.181頁.圖版58∶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0m左右的林緣草地或河邊溼地。分佈於山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排水良好而肥沃、潮溼的砂質壤土種植,能耐寒。用分株繁殖,於春、秋兩季或花後進行。先挖出根莖,然後將根莖分割成若干塊,每塊帶有2~3芽,按行株距各33cm開穴栽種,深7cm左右。也可採摘成熟種子後立即播種,育苗移栽。生長期經常鬆土除草,用化學肥料追施或施入腐熟的堆肥。冬季需結合田園清潔進行培土。

採集:夏、秋採收。藥材產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鑑別

性狀:根莖呈扁圓柱形,表面灰棕色,有節,節上常有分枝,節間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縮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環紋,近頂端環密。

理化:取樣品粉末10g,用60%乙醇迴流提取1.5小時,濾過,濾液加水適量,用乙醚提取,取乙醚層用2mol/L硫酸洗3~4次,再用5%碳酸氫鈉液洗2~3次,水洗2次,加無水硫酸鈉脫水,濃縮至小體積,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酸(6∶4∶2)為展開劑,展距15cm,以射千甲素為對照品,置常光下檢視,樣品有與對照品相同的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255頁.圖177-2)

化學性質

含點地梅甙(Androsin),乙醯香草酮-β-D-葡萄糖甙)[1]和鳶尾甙(Tectoridin,5,7,3’-三羥基-6,4’-二甲氧基異黃酮-7-β-D-葡萄糖甙)、鳶尾甙元(Tectorigenin)和野鳶尾甙元(Irigenin)[2]。

參考文獻

[1] ChemPharmBull 1972;20(4):730。


[2] 藥學學報 1992;2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