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廢水處理
[拼音]:zhuanhunjiegou jianzhu
[英文]:reinforced concrete and brick construction
主要指以磚牆和鋼筋混凝土樑、樓板(屋面板)作承重構件的建築,也泛指以磚、石、混凝土塊材作承重牆,其他材料作樑、樓板形成承重構件的建築,還包括磚、石或混凝土塊材砌築的和鋼筋混凝土框架共同承重的建築。
概述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水泥、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的應用,磚混結構建築迅速興起。高強度磚和砂漿的應用,推動了高層磚承重建築的發展。19世紀末葉美國芝加哥建成16層的磚承重牆大樓。1958年瑞士用600號多孔磚建造19層塔式公寓,牆厚僅為380毫米。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用來砌築牆體的砌塊材料的生產。砌塊材料有磚、普通混凝土砌塊、輕混凝土砌塊等。當前,粘土磚仍是砌築牆體的一種基本材料。
結構
磚混結構建築的牆體的佈置方式如下:
(1)橫牆承重。用平行於山牆的橫牆來支承樓層。常用於平面佈局有規律的住宅、宿舍、旅館、辦公樓等小開間的建築。橫牆兼作隔牆和承重牆之用,間距為3~4米。
(2)縱牆承重。用簷牆和平行於簷牆的縱牆支承樓層,開間可以靈活佈置,但建築物剛度較差,立面不能開設大面積門窗。
(3)縱橫牆混合承重。部分用橫牆、部分用縱牆支承樓層。多用於平面複雜、內部空間劃分多樣化的建築。
(4)磚牆和內框架混合承重。內部以樑柱代替牆承重,外圍護牆兼起承重作用。這種佈置方式可獲得較大的內部空間,平面佈局靈活,但建築物的剛度不夠。常用於空間較大的大廳。
(5)底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上部為磚牆承重結構。常用於沿街底層為商店,或底層為公共活動的大空間,上面為住宅、辦公用房或宿舍等建築。
設計要求
以承重磚牆為主體的磚混結構建築,在設計時應注意:門窗洞口不宜開得過大,排列有序;內橫牆間的距離不能過大;磚牆體型宜規整和便於靈活佈置。構件的選擇和佈置應考慮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等要求,還要滿足耐久性、耐火性及其他構造要求,如外牆的保溫隔熱、防潮、表面裝飾和門窗開設,以及特殊功能要求。建於地震區的房屋,要根據防震規範採取防震措施,如配筋,設定構造柱、圈樑等。磚混結構建築可以在質感、色彩、線條圖案、尺度等方面造成樸實、親切而具有田園氣氛的風格。設計時還可以統一考慮附屬建築和庭園環境佈置,以取得和諧的藝術效果。
發展趨勢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研製輕質、高強、大型化、多功能的材料和預製砌體。
(2)研究合理的結構設計和構造型別,以適應多層、高層建築和地震區的要求。
(3)改進材料生產工藝和建築施工方法,研究代用材料,以節約制磚用地、提高勞動效率、節約能源。
(4)同現代化的建築裝置和技術結合,以創造出舒適良好的室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