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根苗
藥材名稱:水小蠟
名稱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概況
基源:為木犀科女貞屬植物小蠟的樹皮及葉。
原植物:小蠟 Ligustrum sinense Lour.(Ligustrum sinense Lour.var.nitidum Rehd.),又名黃心柳(雲南),水黃楊(湖北),幹張樹(四川)。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4m。小枝圓柱形,幼時被淡黃色短柔毛或柔毛,老時近無毛。單葉對生,葉柄長2~8mm,被短柔毛;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卵形、橢圓狀卵形,長圓形、長圓狀橢圓形至披針形,或近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銳尖,短漸尖、至漸尖。或鈍而微凹,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或為楔形,上面深綠色,疏被短柔毛或無毛,或僅沿中脈被短柔毛,下面淡綠色,疏被短柔毛或無毛,常沿中脈被短柔毛,側脈4~8對,上面微凹入,下面略凸起。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塔形,長4~11cm,寬3~8cm,花序軸被較密淡黃色短柔毛或柔毛以至近無毛;花梗長1~3mm,被短柔毛或近無毛;花萼無毛,長1~1.5mm,先端呈截形或呈4淺波狀齒;花冠長3.5~5mm,花冠管長1.5~25mm,裂片4,長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雄蕊2,花絲和花冠裂片近等長或長於裂片。果近球形,徑5~8mm。花期3~6月,果期9~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 第362頁,圖467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2600rn的山坡、山谷、溪旁的密、疏林中。分佈於中國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越南也有分佈。
藥性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痢疾,肺熱咳嗽,跌打損傷,創傷感染,燒燙傷,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外用:煎水洗,鮮葉搗爛外敷,或熬膏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面板感染:鮮小蠟樹葉500g,青黛4.2g,冰片3g,凡士林30g。將小蠟樹葉加水煎,濃縮成浸膏(不要過分粘稠),加1%防腐劑和凡士林、青黛後,繼續加熱成膏,然後再加冰片攪拌即得。用本藥外敷患部,每日1次。”
單方應用:①《壯族民間用藥選編》:“治白喉:小蠟樹葉6g,倒刺草全草9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孕婦忌服。”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小蠟樹葉30g,甘草6g。加水2000ml,煎2小時,得500ml,每天服1劑,小兒酌減。”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痢疾,肝炎:小蠟樹鮮葉30~60g(幹葉9~15g),水煎服,每日1~2次。對急性細菌性痢疾,有用幹葉90g(或鮮葉150g),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7天為1療程。” ④《壯族民間用藥選編》:“治口腔炎:小蠟樹鮮葉適量,嚼爛含貼患處,反覆多次。” ⑤《壯族民間用藥選編》:“治牙齦炎:小蠟樹葉,細葉十大功勞葉各等量,共研末,取藥粉適量,撒患處。”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抗感染:小蠟樹葉1kg加水3000ml,煮沸30~60分鐘,過濾,再加水3000ml,過濾,兩次濾液合併濃縮成2000ml備用。用於手術面板消毒、手術者洗手、注射區域性消毒等。” ⑦《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產婦會陰水腫:50%小蠟樹葉液溼敷區域性。” ⑧《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燒燙傷:小蠟樹葉500g,加水浸過藥面,煎2次,每次煮沸1小時,過濾,2次濾液合併,濃縮至100%(即1ml中含生藥1g)溶液即成。用葉配成50%溶液,溼敷創面,每小時噴霧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