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友
藥材名稱:千金藤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天膏藥、金絲荷葉、金線吊烏龜(浙江)。
基源: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千金藤的根及蔓莖。
原植物:幹金藤Stephania japonica(Thunb.)Miers
歷史:本品最早收入《本草拾遺》,載其療效“主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瘴瘧,痰咳不利。腫疽,犬毒,癲,雜疹悉主之。”此與防己科千金藤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溼的功能相符。本種無塊根,不同於有塊根的山烏龜。《中藥大辭典》所引《杭州藥用植物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四川常用中草藥》等所載“金線吊烏龜”、“金線吊青蛙”、“金盆寒藥”、“山烏龜”諸名都系St.cepharantha Hayata;St.herbacea Gagnep.或St.sinica Diels誤定。
形態:多年生纏繞藤本,無毛。莖圓柱形,下部木質化,小枝細弱而韌。葉互生,草質,寬卵形列卵形,長4~8cm,寬3~7.5cm,頂端鈍,基部近截形或圓形,全緣,葉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粉白色,兩面無毛;葉柄盾狀著生,長5~8cm。花單性,雌雄異株,多數花排成復傘狀花序,腋生,花小,淡綠色;雄花萼片6~8,卵形或倒卵形,花瓣3~5,卵形,長為萼片之半,花葯6,合生,環列於柱狀體的頂部;雌花萼片與花瓣同數,均為3~5,無退化雄蕊。核果球形,徑約6mm,成熟時為紅色,內果皮堅硬,扁平馬蹄形,背部有小疣突起。花期5~6月,果期8~9月。(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圖380)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溪畔、路旁或草叢中。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蛀。
化學性質
根、莖含千金藤鹼(Stephanine)、原幹金藤鹼(Protostephanine)、表千金藤鹼(Epistephanine)、次表千金藤鹼(Hypoepistephanine)、高千金藤醇靈(Homostephanoline)、間千金藤鹼(Metaphanine)、蓮花寧鹼(Hasubanonine)、千金藤新鹼(Stepinonine)、氧化千金藤迷鹼(Oxostephamiersine)、16-氧-原間千金藤鹼(16-Oxoprometaphanine)、千金藤比斯鹼(Stebisimine)、毛葉含笑鹼(Lanuginosine)、千金藤迷鹼(Stephamiersine)、表千金藤迷鹼(Epistephamiersine)、千金藤蘇諾林鹼(Stephasunoline)、幹金藤季銨鹼(Steponine)、氧化千金藤鹼(Oxostephanine)[1,2]。全草含千金藤二胺(Stephadiamine)[3]。根和地上部分還含輪環藤鹼(Cycleanme)[5]。
附 葉含氧化千金藤迷鹼、16-氧-原間千金藤鹼,千金藤比斯鹼[1]。果實含千金藤本鹼(Stephabenine)、氧化千金藤本鹼(Oxostephabenine)、千金藤伯鹼(Stephanaberrine)等生物鹼[4]。
參考文獻
[1] J Nat Prod 1982;45:497 。
[2] J Nat Prod 1984;47:858 。
[3] Chem Pharm Bull 1984;32:4223 。
[4] J Nat Prod 1986;49;588 。
[5]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