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T.

[拼音]:Lijiatu

[英文]:David Ricardo (1772~1823)

19世紀初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完成者。出身於猶太族家庭,父親是倫敦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12歲到荷蘭的商業學校學習。14歲回國,協助其父進行業務活動。21歲時因與新教徒女子戀愛,違反猶太族習俗,遭其父反對,與家庭脫離關係。自此他獨立開展證券交易活動,很快獲得成功。25歲時他已成為擁有200萬英鎊財產的富翁了。李嘉圖深感自己早年受教育不足,經濟生活有了保障後開始進行自學。起初學習自然科學,鑽研數學、物理學等。據說,在1799年他偶然閱讀了A.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從此對政治經濟學發生了興趣,開始研究經濟問題。當時英國突出的經濟問題是“黃金價格”和“穀物法”。李嘉圖熱心地參加了對這兩個問題的辯論。

“黃金價格”和“穀物法”的辯論

18世紀末,由於進行對拿破崙的戰爭,英國處於財政困境,政府利用大量發行銀行券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1797年英國政府通過“銀行限制法”,停止銀行券兌現。19世紀初出現了金價上漲、銀行券貶值的情況。這一情況影響了企業經營和人民生活,激起了對這一問題的議論。1809年李嘉圖在《晨報》上匿名發表了《黃金價格》,引起了所謂“金價論戰”。論戰分為“金屬派”和“反金屬派”兩方。李嘉圖成為“金屬派”的首領。他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認為金價上漲的原因是銀行券發行過多,從維護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出發,要求有一個穩定幣值的貨幣制度。“反金屬派”由英格蘭銀行董事、金融界利益集團和執政黨政府構成,他們從維護現行貨幣政策和他們的利益出發,否認銀行券發行數量是影響物價的原因。李嘉圖連續寫文章闡明他的觀點,於1810年初出版了《黃金的高價:銀行券貶值的證明》;1810年9月連續寫了關於金價報告給《晨報》的三封信;1811年發表了《答博贊克特先生關於金價委員會報告的實際觀感》;1816年發表了《關於一種既經濟又可靠的通貨建議》。英國議會下議院於1810年2月19日任命一個“金價委員會”來調查黃金漲價的原因,“金價委員會”於同年6月8日送達下議院的報告,接受李嘉圖的觀點。但這個報告於1811年被下議院否決。當時戰事正在進行,政府不能作此更張。戰事結束後,1821年恢復了兌現。但經歷了1825年和1836~1839年兩次經濟危機的襲擊,兌現瀕於困難。1840年議會任命一個“議院發行銀行委員會”,來討論銀行券發行改革問題。這時又出現了以S.J.L.奧弗斯通(1796~1883)為領袖的“通貨主義”和以T.圖克(1774~1858)為領袖的“銀行主義”的兩派論戰。前者繼承以李嘉圖為首的“金屬派”的論點,後者繼承“反金屬派”的論點。這場論戰討論了四年,沒有結論。首相R.皮爾(1788~1850)是通貨主義信徒,他於1844年提出了“英格蘭銀行條例”,由英王裁可頒為法令。通貨主義派的意見取得了勝利。

181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修訂的“穀物法”,引起了對這一法令的辯論。“穀物法”是限制外國糧食進口的保護貿易政策,它維持和提高國內糧價,使地租增加,給土地所有者帶來利益。糧價提高使貨幣工資上升,又限制了利潤的增長。因此,“穀物法”的存廢成為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鬥爭的一個突出問題。李嘉圖也積極參加了這一問題的辯論,對“穀物法”提出尖銳的批評。1815年發表了《論穀物的低價對資本利潤的影響:證明限制進口的不當》;1822年發表了《論農業保護關稅》,與代表土地貴族利益的經濟學家T.R.馬爾薩斯進行了激烈的論戰。這場辯論繼續了許多年,直到1846年英國政府才廢除了“穀物法”。

參加社會經濟問題的辯論促進了李嘉圖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寫作。1817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該書一發表就受到了極大的重視,他本人成為當時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1819年李嘉圖被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沒有參加政黨,但卻是當時保守黨政府議會內反對派中最激進最活躍的一員。他揭露舊法規的弊病,主張進行議會改革;反對“穀物法”,宣傳自由貿易;批評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建議進行幣制改革等等。

經濟理論

李嘉圖的經濟理論以J.邊沁的功利主義為出發點。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他建立起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理論體系。他直接繼承斯密理論中的科學因素,並作出了重要的發展。他堅持商品的價值由生產中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原理,批評斯密價值論中的二元觀點。他第一個提出了決定價值的勞動不是實際的個別勞動而是社會必要勞動,他還指出了決定商品價值的不僅有直接投入生產的活勞動,還有投在所耗費的生產資料上的勞動。李嘉圖強調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和研究財富在社會各階級間分配的規律。他認為全部價值都是由勞動生產的,它在三個階級(即勞動者、資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餘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餘額。李嘉圖由此闡明瞭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觸及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的經濟基礎。此外,李嘉圖還論述了貨幣流通量的規律、對外貿易中的比較成本學說等等。

李嘉圖理論體系的根本缺陷是他不懂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性,把資本主義制度看作永恆的自然的制度,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當作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因此,他從不注意研究經濟範疇和經濟規律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只研究經濟範疇的數量關係,從而造成了理論上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在價值理論上他不能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說明資本和勞動相交換,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等問題。在分配問題上,雖揭示了三種收入的對立關係,但認為這是自然的規律,不知道它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矛盾等等。但總的看來,李嘉圖的經濟學說在資產階級限界內達到了最高峰,對於後來經濟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參考書目

魯友章、李宗正:《經濟學說史》上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陳岱孫:《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O.St.Clair,A Key to Ricardo,Routledge, London,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