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蘿水
藥材名稱:粳米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基源:為禾本科稻屬植物中粳稻的穎果。
原植物:粳稻Oryza sativa cv.Keng(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 Kato)
歷史:《別錄》將稻列入下品。《本草經集註》中雲:“道家方藥有稻米、粳米俱用者,此則兩物也。”《植物名實圖考》謂:“稻別錄下品,在以上本草中記載了稻的3個種,即糯、粳和秈,以粘與不粘來互相區分,而在《綱目》以前常指稻為糯稻。”事實上《別錄》已分清楚。
形態:粳稻主要特徵為植株較矮;米粒寬而厚,橫斷面帶圓形,粘性大於秈米,脹性小於秈米,出飯率亞於秈米。
餘項參見“再生稻”條。
化學性質
含約75%以上的澱粉,8%左右的蛋白質,0.5%~1%的脂肪[1],少量B族維生素[2~5],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膽甾醇和自由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6]、二十四醯基鞘氨醇葡萄糖(N-Lignoceryl sphingosyl glucose)[7]、自由脂肪酸[6]、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檸檬酸、蘋果酸[8]、葡萄糖、果糖、麥芽糖[9]。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2512。
[2] CA 1944;38:1707 [3] CA 1961;55:25077f。
[4] CA 1941;35:40643 [5] CA 1964;61:11242b。
[6] CA 1966;64:2662e。
[7] 醫學中央雜誌(日) 1971;275:502。
[8] CA 1962;56:12086g。
[9] 醫學中央雜誌(日) 1964;19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