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茹

藥材名稱:禾蟲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沙蟲、沙蠶、海蚯蚓(《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源:為沙蠶科動物疣吻沙蠶的全體。

原動物:疣吻沙蠶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Quatrefages)

歷史:本品首載於《綱目拾遺》,謂:“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廣志》雲:“夏暑雨,禾中蒸鬱而生蟲,或稻根腐而生蟲。大者如箸許,長至丈,節節有口,生青,熟紅黃,霜降前禾熟,則蟲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節而出,浮游田上,網取之。”所述即系本品。現代文獻《中國藥用動物志》以原動物名稱收載了本品。

形態:體細長稍扁,長40~80mm,寬約5mm,全體有60多個體節。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綠褐色,後面稍帶紅色,背中央淺紅色。頭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對。頭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觸鬚4對,觸角和觸手各2個。吻分前後兩部,每部又分3小區,吻無小齒,而有軟突起,Ⅰ、Ⅱ區小突起不明顯,Ⅲ、Ⅳ區有柱狀小突起約20個,Ⅴ、Ⅵ區有4個大突起。深綠色,兩旁有小突起1~2個,Ⅶ、Ⅷ區前緣有一排大突起。體節兩旁均有疣足,第4對起有少數剛毛。體中部的疣足,背須有大基葉,腹須同長,基葉不顯,背肢較小,其腹側有一舌狀葉,剛毛多而長,大多成槳狀。肛節有小肛須1對。

生境與分佈:本種生活於淡水或鹹淡水水域,棲於泥質或沙質底內。個體的大小往往隨棲處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生殖期群遊於水面。分佈於江蘇、福建、廣東。

化學性質

含無脊血紅蛋白(Erythrocruorin)。

參考文獻

CA 1978;88:18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