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根

藥材名稱:行夜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負盤(《別錄》),屁盤、屁

蟲(陶弘景),夜行(《本草拾遺》),氣蠜(《綱目》)。

基源:為步行蟲科昆蟲虎斑步鉀的全蟲。

原動物:虎斑步鉀Pheropsophus Iessoensis Mor.

歷史:行夜首載於《別錄》。《本草拾遺》記載“屁盤蟲有短翅,飛不遠,好夜中出行,觸之氣出也。”《綱目》載“負盤有三,行夜、蜚蠊、

螽皆同名而異類,故致混稱也。行夜與蜚蠊形相類,但以有廉姜氣味者為蜚蠊,觸之氣出者為屁盤作分別爾。”

形態:體長14~22mm,寬5~8mm,形似斑蝥。頭部黃色,向前突出。觸角棕色。頭部中間有一塊似三角形的黑斑。複眼黑色,卵形突起,頭上散生白色短毛,上脣前端有數條長的棕色毛,基部有兩條長的棕色毛。頭似烏龜頭狀,觸角12節,鞭狀,披滿白色或棕色長短不等的毛。前胸背板棕黃色,其前緣、後緣及中央黑色,黑色部分連成“I”字形;前胸背板前部寬,後部較窄。鞘翅黑色,小盾片棕黑色;兩鞘翅的肩胛區各有一塊黃斑,鞘翅中部也各有一塊較大的黃色斑,其外側達到翅緣,內側接近,但不及翅緣,翅緣黃色。每個鞘翅各有7條几乎平行縱走的脊,脊間密佈刻點,散生有長的棕色毛。鞘翅不蓋過腹端,最末二腹節裸露。足黃色,脛節及跗節色較深,棕色。腿節上有較細的黃色毛,脛節密生棕色大毛,跗節叢生棕紅色釘狀粗毛。後足脛節末端有兩個棕黑色的粗大的刺。前胸及後胸腹板黃色,中胸腹板黑色。腹部腹板黑色,有許多刻點,密生棕色毛,腹面可見7個腹節。幼蟲細長,沒有上脣,頭的每側有6個單眼;觸角短,4節,上顎突出,下顎須4節;足短,6節;腹部有8對氣門,其末端呈腹足狀,幫助行動,胸部環節較長,腹部9節。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潮溼處、田間及石下等。夏秋夜晚在地面疾走,遇敵時放出黃色臭氣自衛。捕食能力很強,尤喜食螻蛄及其卵。分佈於遼寧、吉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藥性

性味:《綱目》:“辛,溫。有小毒。”

功效:《中國藥用動物志》:“活血化瘀,消積止痛。”

主治:血滯經閉腹痛,癥瘕,跌打損傷作痛。 《別錄》:“療腹痛,寒熱,利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只。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參考文章

曉行夜住造句素材曉行夜宿造句素材如何進行夜晚拍攝民俗運動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