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
藥材名稱:乾薑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白姜、均姜、幹生薑(《綱目》)。
基源:為姜科姜屬植物姜的乾燥根莖。
原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餘項參見“生薑”條。
生藥
採集:冬季莖葉枯萎時挖取根莖,去淨莖葉、鬚根、泥沙,晒乾或微火烘乾。藥材主產於四川、山東、湖北、江蘇、廣東,陝西亦產。以四川、貴州的產量大,品質較好。
鑑別
性狀:根莖呈不規則的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白色,顯粉性和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散在,可見黃色油點。氣香特異,味辛、辣。以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 根莖(直徑1.5cm)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扁平木栓細胞。皮層中雜湊多數葉跡維管束;油細胞隨處可見;內皮層明顯,可見凱氏帶。中柱佔根莖的大部分,雜湊多數外韌型維管束,近中柱鞘處維管束形小,排列較緊密,木質部內側或周圍有非木化的纖維束,並散有油細胞。本品薄壁組織含澱粉粒。(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181) 粉末淡黃棕色,有特異香氣,味辛、辣。 ①澱粉粒眾多呈卵圓形、橢圓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於較小端,也有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 ②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於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 ③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直徑15~40μm, 壁 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 ④梯紋、螺紋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為環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理化:①乾薑與生薑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適量,磨碎,加甲醇適量,振搖後,靜置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點於矽膠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以芳樟醇,1、8-桉油素為對照,展距10cm,用1%香草醛硫酸染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821)。 ②乾薑與生薑的薄層色譜 1)揮發油類成分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適量,用水蒸汽蒸餾提取揮發油,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已烷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以芳樟醇,1、8-桉油素為對照,展距10cm,用1%香草醛硫酸液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82-1)。 ②乾薑與生薑的薄層色譜 1)揮發油類成分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適量,用水蒸汽蒸餾提取揮發油,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已烷-乙酸乙酯(17 3)為展開劑,姜炭、炮姜、乾薑,展開後,用香草醛濃硫酸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82-2A)。 2)糖類成分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適量,以水蒸氣蒸餾提取蒸餾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9∶1)為展開劑,展開後,用茴香醛硫酸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82-2B)。 ③生薑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適量,用水蒸汽蒸餾提取揮發油,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己烷-苯-乙酸乙酯(70∶15∶15)為展開劑,展開後,用茴香醛-濃硫酸-磷鉬酸(1.1∶1)噴霧於110℃加熱5分鐘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82-3)。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品有乾薑片、炮姜和姜炭。 ①乾薑片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 ②炮姜 取淨砂子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熱後加入乾薑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顯棕褐色,取出,篩去砂子,放涼。 ③姜炭 取乾薑塊,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此外,尚有土製、麩制、蜜制、鹽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幹根莖含揮發油2%~3.5%,油中主成分為姜萜酮(Zingiberone),其次為β-沒藥烯(β-Bisabol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姜醇(Zingiberol),d-莰烯(d-Camphene),桉油精(Eucalyptole),枸櫞醛(Citral),龍腦(Borneol)等[1,2]。
根莖還含有辛辣的薑辣醇(Gingerols)類成分:[3,4]
注:方括號內·的數字表示分解後產生醛的碳原子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