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霜
藥材名稱:鱉甲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上甲(《證治要訣》),鱉殼(《醫林纂要》),團魚甲(《河北藥材》),鱉蓋子(《山西中藥志》)。
基源:為鱉科鱉屬動物鱉的背甲。鱉屬全世界已知約15種,中國僅2種。
原動物:鱉Trionyx sinensis(Wiegmann),又名:團魚(《綱目》),甲魚(《隨息居飲食譜》)。
歷史:鱉甲首載於《本經》,列為中品,《綱目》列入介部。李時珍曰:“鱉甲蟲也,水居陸生,穹脊連脅,與龜同類,四緣有肉裙,故曰龜甲裡肉,鱉肉裡甲……”按其描述,與現今之鱉相符。
形態:吻長,形成吻突,呈短管狀,兩鼻孔位於吻突前端;上下頜均無齒,頜緣覆有角質硬鞘;眼小,瞳孔圓形;頸較長,頭和頸可自由伸縮於甲腔內。體表無角質板而被以革質面板;骨板不發達,背腹面邊緣有較厚的結締組織。背面面板有小疣,成縱行稜起;頸基部無顆粒狀疣,其背面褐色,兩側及腹面有黃色條紋。背部橄欖綠色,具有黑斑;腹部肉黃色,有淺綠色斑。前肢5指,內側3趾具爪,後肢亦然,指、趾間的蹼厚且發達。雄鱉較雌鱉體稍扁平。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體長達300~400mm。(圖見《中國動物藥》.291.圖282)
生境與分佈:多生活於湖泊、小河及池塘旁的沙泥裡。分佈很廣,除寧夏、甘肅、青海、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養殖:建池:選擇向陽避風和較安靜的地方建池。池的大小視種鱉多少而定,以每隻鱉佔0.2~0.3m2為宜。池中水深為40~90cm,由池中心至岸邊呈斜坡。如為水泥底,底部應鋪軟泥,便於鱉冬季潛伏。淺處宜鋪泥沙,便於夏季棲息。為防止其逃跑,距池邊2m處用磚砌成光面的圍牆,並在地面上造成一定的斜坡,上鋪15cm厚的沙層,培植一定數量的雜草或灌木,以備種鱉產卵。採卵:每年5~8月為鱉的繁殖季節。雌鱉用前爪在靠水邊向陽的河坡上掘出漏斗狀穴併產卵在其中,然後用沙覆平,覆土表面略有凹陷。用手輕輕拔開覆土,將卵揀出放入箱中移入卵化室,依次排列於沙中,再覆蓋5cm厚度的沙土進行孵化。採卵宜在日出前進行,切忌震動和倒置。管理:多采用塑料板蓋產房,並注意控制溫、溼度,一般在28~32℃,50天左右即可孵化。當幼鱉能自己活動時,即可移入池水中,先在幼鱉池中暫養1~2個月,當鱉甲寬6~9cm時,再放入成鱉池飼養。幼鱉池不要太大,一般1m2可養500~600只,水深10~20cm,但水質要保持清新。稚鱉於孵化後次日即可攝食,初時以投喂蝦肉、絲蚯蚓為好,或將魚肉絞碎蒸熟後投喂。稚鱉池每天的投餌量可根據其食慾情況掌握,一般投餌佔池內稚鱉總體重量的5%~10%;在高溫季節可分上、下午兩次投喂,秋後每天投喂一次即可。幼鱉和成鱉對餌料質量的要求不如稚鱉嚴格,但攝食量大,以小魚、蝦、蚯蚓、田螺為主要食物。動物的內臟、屍體,鱉特別喜歡吃。南瓜野菜也可以作鱉的部分飼料。飼料應儘量就地取材,一般5月份開始投餌,10月底結束。鱉好鬥,有弱肉強食的特性,小鱉常為大鱉所吞食,因此在移入成鱉池時,要按大小分池餵養。盛鱉池面積要大,一般1m2放養量視鱉齡而異,1齡鱉20~30頭,2齡鱉7~20頭,3齡鱉3~5頭,4~5齡鱉1~3頭為宜。其越冬密度可比飼養池大2~3倍。一般經3年左右飼養可藥用。3~9月捕捉,割下鱉頭,將鱉體放入沸水中煮至背甲上硬皮能剝落時取出,去淨殘肉,剝取背甲晒乾。藥材主產於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蘇、河南、江西等地。此外四川、福建、陝西等地亦產。
鑑別: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10~20cm,寬8~17cm,厚約5mm,背面隆起。背面灰褐色或墨綠色,密佈皺褶並有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腹面灰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頸骨向內捲曲,兩側有對稱的肋骨各8條,伸出邊緣。質堅硬,易自骨板銜接縫斷裂。氣微腥,味淡。以塊大,無殘肉者為佳。
加工炮製:生鱉甲:將原藥材放入熱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晒乾。或置蒸鍋內,沸水蒸45分鐘,取出,洗淨,日晒夜露至無臭氣,乾燥。 醋鱉甲: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炒熱,放入淨鱉甲,拌炒至表面呈淡黃色,取出篩去砂子。趁熱醋淬,撈出,乾燥,搗碎。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蟲蛀。
化學性質
鱉甲(中華鱉)含動物膠、角蛋白、碘質、維生素D等[1],鱉甲中含總遊離氨基酸1644.62mg/100g、水解後總氨基酸21910mg/100g、水浸出物15.8%、乙酸浸出物2.14%、總氮量4.91%、總灰份52.80%。微量元素分析,鱉甲中含Cr、Mn、Cu、Zn、P、Mg、Fe、K、Ca、Al、Na、As、Se、Cd、Hg、Pd等[2]。以上各成分含量,可因前處理及炮製,而有較大差異[3]。
參考文獻
[1] 南京藥學院 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技出版社,1980:1445。
[2] 中成藥.1989;11(2):31。
[3] 中國藥學雜誌 1989;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