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木菌桂
藥材名稱:海黍子
名稱出處:《中國經濟海藻志》
概況
基源:為馬尾藻科馬尾藻屬植物海黍子全藻體。
原植物:海黍子(解氏馬尾藻)Sargassum kjellmanianum Yendo,又名穀穗子(山東),茜草(福建)。
形態:藻體褐色,高50~100cm,可達2~3m。固著器為盤狀,徑在1cm左右。主幹圓柱狀,單條或分枝一次,高2~3cm。幼體有初生葉1~3片。初生葉倒披針形或倒卵圓形,全緣或稍有粗齒,一般在主枝生出不久後即行凋落。主枝多條,從主幹的頂端螺旋式地緊密生出,形成假叢生的現象。主枝為亞圓柱形,表面光滑,無突起,具有3~5條縱溝,有輕度的扭轉,切面成花朵狀;幼期芽狀,具有許多小而厚的鱗葉,螺旋式地緊密排列在短莖周圍,很像鼠尾藻的幼體。鱗片按照發生的程式屬於次生葉,為披針形、倒卵圓形和亞楔形。次生枝自次生葉腋間生出,其上生有三生葉,這種葉為楔形或亞楔形,兩邊不甚對稱,形狀有的接近亞匙形或倒披針形,是海黍子的典型藻葉。氣囊生於次生枝與三生小枝上,越靠近枝的末端越多,幼囊為紡錘形或長橢圓形,成熟時為亞球形或倒梨形,項端圓滑。生殖託圓柱形,頂端稍細,孤生於線形苞葉或窄披針形苞葉腋間,單條,偶有分枝,總狀排列。雌雄同株,且同託,但不同窠,雌窠在託的上部,雄窠在託的下部。(圖見《中國經濟海藻志》.圖版Ⅳ.33)
生境與分佈: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溫暖帶性海藻。生於石上。分佈於山東、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原蘇聯亞州部分的千島群島、隆哈林島南岸和日本沿岸。
化學性質
含5-甲酯基-5-羥基-3-甲氧基-2-環戊烯-1-酮(5-Carbomethoxy-5-hydroxy-3-methoxy-2-cyclopenten-1-one)(1)[1]、蛋白質、海藻酸(Alginicacid)[2]、多糖[3]。
參考文獻
[1] Chem Lett 1980;(10):1243。
[2] CA 1977;86:103045y。
[3] CA 1986;105:29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