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子

藥材名稱:桂皮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山桂、月桂(《綱目》),土肉桂、土桂皮、野桂(《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樟科樟屬植物天竺桂的樹皮。

原植物: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C.chekiangense Nak.)。另外,中國尚有以肉桂、野黃桂、香桂、柴桂、川桂、華南桂、陰香、毛桂、鈍葉桂等植物的樹皮作桂皮用。

歷史:天竺桂始載於唐《海藥本草》,李珣謂:“天竺桂生南山谷,功用似桂,其皮薄,不甚辛烈。”《圖經本草》載“天竺桂生西湖,功用似桂,不過烈。”上述記載與本種頗為相似。

形態:常綠喬木,高達15m,樹皮灰褐色,平滑至近圓形塊片狀剝落。芳香,味辛辣,小枝綠色至暗綠色,幼枝被細微柔毛,後變無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葉片長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卵圓狀披針形,長6~14cm,寬1.7~5cm,先端長漸尖至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被微白粉及微柔毛,後漸脫落幾變無毛,離基3出脈,中脈直貫葉端,側脈離葉基0.2~1cm處斜展生出,在兩面隆起,網脈不明顯,葉柄粗壯,長0.7~1.7cm,被微柔毛。花兩性,圓錐狀聚傘花序,著生於前一年生小枝葉腋,長1.5~5cm,總梗幾無至長約3cm,與花梗均被黃白色伏柔毛,有花2~5朵,花黃綠色,花被片6,長橢圓形,長約5mm,兩面被白色柔毛;能育雄蕊9,排成3輪,花葯4室,第1、2輪藥室內向瓣裂,第3輪藥室外向瓣裂,花絲中部有1對腺體;子房卵圓形。果實卵形或長卵形,長約1.5cm,直徑約7mm,成熟時藍黑色,被微白粉,果託淺杯狀。花期4~5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1卷.199頁.圖版52.圖8)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900m的山坡、山谷雜木林中或路邊林緣。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朝鮮、日本也有。

肉桂Cinnamomum cassiia Presl 參見“肉桂”條。

野黃桂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又名桂皮樹(江西、湖南)。與天竺桂的區別在於:本種的花序傘房狀,花被裂片倒卵形,外面無毛,裡面被絲狀柔毛,邊緣有乳實小纖毛。花期4~6月,果期7~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1卷.190頁.圖版49.圖8-14)生於海拔500~1600m的山坡常綠闊葉林或竹林中。分佈於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

川桂Cinnamomum wilsonu Gamble 與天竺的區別在於:本種的葉片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下面灰綠色,幼時明顯被白色絲狀毛.後漸脫落變無毛,圓錐花序長3~9cm,少花,被絲狀微柔毛,單1或多數密集於葉腋,花梗絲狀,長6~20mm。花期4~5月,果期6~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819頁.圖1638)生於海拔60~2400m的山谷、山坡疏林或密林中。分佈於陝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

毛桂Cinnamomum appelianum Schewe 與天竺桂的區別於:本種的小枝、葉背面、葉柄及各級花序梗被汙黃色硬毛狀絨毛;葉片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圓錐花序著生於當年生枝條基部葉腋內;花被片兩面被黃褐色絹狀微柔毛;果託增大,呈漏斗狀,長達1cm。花期4~6月,果期6~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1卷.228頁.圖版60.圖1-5)生於海拔350~1400m的山坡灌叢或山谷、山坡疏林中。分佈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華南桂Cinnamomum austro-sinense H.T.Chang 與天竺桂的區別在於:幼枝、芽鱗、葉背面、葉柄及各級花序梗、花被片兩面均被灰褐色微柔毛;葉片橢圓形;果實橢圓形,長約1cm,直徑約9mm。花期6~8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1卷.225頁.圖版59.圖6-10)生於海拔400~700m的山坡或溪邊常綠闊葉林中或山坡灌叢。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

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C.chingii Metc.)與天竺桂的區別在於:本種的小枝、葉背面、葉柄及花序梗均被黃色平伏的絹狀短柔毛;葉片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3出脈或離基3出脈;果實橢圓形,長約7mm,直徑約5mm,成熟時藍黑色,無白粉,果托杯狀。花期6~7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819頁.圖1637)生於海拔200~2500m的山坡灌叢或山谷常綠闊葉林中。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印度、緬甸經中南半島及馬來西亞至印度尼西亞也有。

鈍葉桂Cinnamomum bejolghota(Buch.-Ham.)Sweet 參見“山肉桂”條。

陰香Cinnamomum burmannii(C.C.et Th.Nees)Bl. 參見“陰香皮”條。

柴桂Cinnamomum tamala(Buch.-Ham.)Nees et Eberm. 參見“三刺皁角”條。

生藥

採集:冬季採剝樹皮,陰乾。藥材主產於福建、廣東、廣西、湖北、江西、浙江;此外雲南、安徽也產。

鑑別

性狀:樹皮彎曲狀或半筒狀,或不整齊的塊片,長30~60cm,寬達9cm,厚1~3mm;外表面黑棕色至黑褐色,有灰白色花斑,表面栓皮或呈魚鱗狀脫落而顯龜紋狀凹斑,內表面暗紅棕色至黑棕色。質堅,折斷面外層灰褐色,內層紅棕色,間有黃棕色射線。氣清香而涼,似樟腦,味微甜、辛。以皮薄、呈捲筒狀、香氣濃厚者為佳。

顯微 陰香樹皮粉末淡紅棕色。 ①纖維長梭形,邊緣微波狀或有尖突,少數末端分叉,長226~690μm,直徑15~48μm,壁一般極厚,木化,孔溝不明顯,胞腔線形,也有壁較薄,非木化或微木化。纖維旁常連有含小方晶的細胞。 ②射線細胞長方形或類圓形(切向縱斷面觀),直徑約至33μm,胞腔內含小方晶,有的充滿胞腔。 ③韌皮薄壁細胞類長方形或類圓形,直徑至43μm,有的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淨呶瓶祝荒諍》驕А ④草酸鈣方晶極多,類方形、長方形、多面形、棒狀或粒狀,偶見有雙晶,多細小,少數較大,直徑約至15μm。 ⑤石細胞類方形、類長方形或短稜形,直徑22~38μm,壁均勻增厚或極厚。 ⑥木栓細胞胞腔內含棕紅色物。栓內層細胞具明顯紋孔,不含棕紅色物。另可見油細胞,澱粉粒。(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631頁.圖309)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樹皮含揮發油,油中含甲基丁香酚、丁香酚、水芹烯[1,2]。肉桂皮含揮發油,還含3-(2-羥基苯基)-丙酸[3-(2-Hydroxyphenyl)propanoic acid〕和它的氧-葡萄糖甙[2]以及新的萜甙桂皮甙(Ctnnamoside)[3](另參見08417、08418辭條)。陰香樹皮的揮發油含桂皮醛、丁香酚、黃樟醚(safole)[4]。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82。


[2] Planta Med 1989;55(3):245。


[3]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8;10(1):44。


[4] 中藥志,第5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