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餘糧
藥材名稱:蜈蚣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螂蛆(《莊子》),吳公(《廣雅》),天龍(《綱目》),百腳(《藥材學》),嗷高姆(朝名),百腳蟲(江蘇浙江),天龍(河南),魚公(湖北)。
基源:蜈蚣科蜈蚣屬少棘蜈蚣,多棘蜈蚣的乾燥全蟲。
原動物: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和多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dens(Newport)
歷史:蜈蚣藥用,首載於《本經》。《別錄》載:“蜈蚣生太吳川穀及江南,頭足赤者良。”李時珍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歧尾。”按其產地、形態與生活習性,均與現今藥用蜈蚣吻合。
形態:少棘蜈蚣體長110~140mm。頭部背板略似心臟形,有1對細長多節的觸角,觸角基部有4個單眼。口在頭前方偏腹面的地方,外圍有1對大顎和2對小顎。頭部後方是胴部,胴部由21個體節組成,每個體節各有腳1對,腳的末端有爪。胴部第1對腳特別強大,形成鐮形的毒鄂,伸向頭部下方的兩側,它的末端有毒腺開口,用來毒殺小動物和禦敵。頭背和第1背板金黃色,體的背面黑綠色或暗綠色,腹面和腳淡黃色,腳端黑色。(圖見《中國動物藥》.68頁.圖79)
生境與分佈:少棘蜈蚣棲息在丘陵地帶和多石少土的低山區,喜歡溫暖的地方,暴雨前悶熱的天氣,活動頻繁,分佈很廣,主要以湖北、江蘇、浙江、河南、陝西等省產量較多。多棘蜈蚣與少棘蜈蚣是兩個近似的地理亞種。在形態上的主要區別點是:個體較大;尾足的前股節背面內側棘數、腹面外側棘數、腹面內側棘數均較少棘蜈蚣為多;顎肢齒板的齒數亦多。(圖見《中國動物藥》.68頁.圖80)多棘蜈蚣棲息在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的岩石間,或朽木及草叢中,分佈於廣西等地。
生藥
養殖 於冬季選擇土質疏鬆而有雜草或磚石堆的潮溼地方,挖一長溝,溝內埋入雞毛或雞骨,上覆鬆土,蜈蚣嗅到雞毛、雞骨的腥味,就聚集而來,取食,棲居,繁殖。第2年春天即可捕捉。家養蜈蚣的方法是:把蜈蚣捉來放入粘有泥土的缸甕中,以雞毛、雞骨等為飼料,蜈蚣生長很快;大型養殖可以築巢,以0.4cm粗的鐵絲為骨架,用水泥澆製或用磚頭砌成1m2的池,池內安裝活動玻璃小門,便於觀察和投料。池兩端開口通風透光,開口處要安裝窗紗簾,池壁銜接處要密封,以免蜈蚣逃跑。池底放20~30cm厚的泥塊,泥塊上面用磚頭碎瓦有規則地堆疊,留有縫隙,以便蜈蚣活動。蜈蚣為食肉性動物,夜出活動,在晚上8點至次日凌晨3點鐘為其索食時間,應在這個時間內餵給青蛙肉、雄的地鱉、青蟲、蝴蝶、蛾子、蚯蚓等鮮食,輔以鮮嫩草料。蜈蚣適宜生長的溫度為25~32℃,35℃以上,它就躲在蔭涼處,10℃以下,入蟄冬眠。所以夏季養殖池內要經常灑水,保持一定的溼度,並設定小水盆,供蜈蚣飲水。同時飼養密度不宜過大。冬天要在池內放些稻草等保暖物,或點火升溫,使室溫保持在20℃左右,不使蜈蚣凍死。
採集:4~6月間捕捉,捕得後,用兩端削尖的竹片,插入頭尾,繃直晒乾;或先用沸水燙過,然後晒乾或烘乾,有些地區於冬季在陰溼處埋下雞毛、雞骨等物,引誘蜈蚣在此產卵繁殖,至翌春捕捉。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陝西。
鑑別
性狀:乾燥全蟲呈扁平長條形,長9~17cm,寬0.5~1cm。全體由22個環節組成,最後一節略細小。頭部兩節暗紅色,有觸角及毒鉤各1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並有縱稜2條;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2節起每體節有腳1對,生於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並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鹹。以身幹、條長、頭紅、足紅棕色、身黑綠、頭足完整者為佳。
顯微 粉末黃綠色或灰黃色。 ①體壁(幾個質外骨骼)碎片黃棕色或淡黃棕色,也有黃綠色、棕色或紅棕色。表面觀外表皮表面有多角形網格樣紋理,直徑5~14μm,排列整齊。其下散佈細小圓孔,有的細小圓孔邊緣微拱起,單個散在或2~4整合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規則;橫斷面觀外表皮棕色,有光澤,有的隱約可見縱紋理,內表皮無色,有橫向條紋,內、外表皮縱貫較多長短不一的微細孔道。 ②橫紋肌纖維無色或淡棕色,多碎斷。側面觀呈薄片狀,明暗相間紋理隱約可見,有的較明顯,紋理斜形、弧形、水波紋形或稍平直,暗帶狹窄,有致密的短縱紋;斷面觀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或條形,表面較平整。 ③氣管壁碎片較平直或略弧形,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絲,螺旋絲寬1~5μm,排列呈柵狀或弧圈狀,絲間有近無色或淡灰色小斑點。(圖見徐國鈞等《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757頁.圖372)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化學性質
含二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胺(Histamine)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脂肪油、膽甾醇、蟻酸[1]、δ-羥基賴氨酸(δ-Hydroxylysine)、組氨酸、精氨酸、鳥胺酸、賴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絲氨酸、牛磺酸(Taurine)、穀氨酸[2]、棕櫚酸、硬脂酸、油酸[3]。尚含多種元素[4]。
參考文獻
[1] 中藥志 1961;4:153。
[2] CA 1962;57:18240c。
[3] 藥學通報 1983;18(6):27。
[4] 中草藥 1986;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