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柃
藥材名稱:枸杞子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西枸杞、中寧枸杞(寧夏),山枸杞(山西),白疙針(內蒙古),西茹音-溼吉勒嘎(蒙古族名)。
基源:為茄科枸杞屬植物寧夏枸杞或枸杞的乾燥成熟果實。
原植物:正品枸杞子為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枸杞L.chinense Mill.的果實在部分地區也作“枸杞子”入藥。
歷史:寧夏枸杞的果實為常用中藥。枸杞始載於(《本經》),列為上品。(《別錄))謂:“枸杞,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冬採根,春夏採葉,秋採莖、實。”蘇頌謂:“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稱呼為辭菜。其莖幹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小紅紫花,隨便結紅實,形微長如棗核。其根名“地骨”。李時珍謂:“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枝,故兼名之”。又曰:“後世惟取陝西(包括寧夏)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現今全中國藥材確以寧夏枸杞為佳。
形態:落葉灌木或栽培整枝後而成小喬木,高0.8~2.5m。莖直立,灰黃色,上部分枝細長,軟弱,先端常略下垂,短枝刺狀,長1~4cm,頂端尖銳。葉在長枝下半部的常2~3片簇生,形大,在短枝或長枝頂者互生,形小;葉柄長0.3~0.5cm,葉略厚,狹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6cm,寬0.5~1.5cm,基部楔形梢下延,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側脈不明顯。花單生或數朵簇生於長枝上部葉腋:花梗細;花萼杯狀,長4~5mm,頂端2~3裂,裂片頂端邊緣具纖毛;花冠漏斗狀,筒部長8~10mm,筒之中下部變狹,頂端裂片向後反捲,初時粉紅色或淡紫粉紅色,後現灰黃白色,邊緣無纖毛;雄蕊花絲細,不等長,花絲近基部一小段簇生白色柔毛,花葯縱裂;雌蕊花絲線狀,柱頭頭狀。漿果倒卵形至卵形,長1~1.5cm,直徑6~9mm,桔紅色或紅色,萼宿存。種子多數,扁平腎形。花期5~10月,果期6~11月。(圖見《中藥志》.第3冊.彩圖2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0~3000m的河岸、幹山坡、渠畔、砂礫地、耐鹽、耐寒、耐旱、適鹽淡化的砂質壤土。分佈於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寧夏有大量栽培,天津、浙江有引種栽培。
枸杞與寧夏枸杞的主要區別在於:花冠筒部與裂片等長,筒之下部急縮,然後向上擴大成漏斗狀,筒部及裂片均較寬;花紫色,邊緣具緣毛;花萼通常3中裂或4~5齒裂,花期8~10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732頁.圖1951)生於山坡、荒地、路旁及村邊或有栽培;廣佈於中國各地。
生藥
栽培:枸杞適應性強,耐寒、耐鹽鹼,抗旱而怕水澇。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於3~4月播種。播前將果實水浸1~2天,淘洗出種子,晾乾待播。按行距33cm開淺條溝,將種子拌入細土中勻撒於溝內,薄覆細土,蓋草澆水。每畝用種量0.5kg。出苗後揭草,結合除草鬆土進行追肥。苗高7~10cm時適當間苗,至第2年早春移栽,株行距各2m,每穴栽苗2~3株,栽後覆土壓緊,澆水定根。也可在春、秋季選用1年生枝條,剪成15~20cm長的插條,進行扦插繁殖;或將萌櫱苗進行分株繁殖。定植後注意中耕除草,每年追肥5~6次。越冬前結合培土,可用廄肥環狀溝施。幼樹須整形;成年樹須修剪,每年春、夏、秋分別進行1次,剪去徒長枝、枯枝,促進結果枝生長。病害灰斑病、炭疽病,可用65%代森鋅500倍液噴霧;根腐病,用50%託布津1000倍液或50%苯並咪唑(多菌靈)1000倍液在根部澆治。蟲害癭蟎、負泥蟲,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霧。
採集:7~9月清晨或傍晚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柄,置於席上放陰涼處攤開涼至果皮起皺,再移至日光下晒至外皮乾燥而果肉柔軟。晾晒時不要用手翻動,以免變黑,影響質量。遇雨可先晾使水分減少,再用微火烤乾。寧夏枸杞主產於寧夏、甘肅、陝西、河北。
鑑別
性狀:①寧夏枸杞果實長卵形或類紡錘形,略扁,長1~1.8cm,直徑4~6.5mm;表面鮮紅色或暗紅色,具不規則皺紋,略帶光澤,果實頂端有小凸起狀花柱痕,基部有稍下凹的白色果柄痕。質柔軟滋潤。橫切面類圓形,由橫隔分成二室,中軸胎座著生扁腎形種子20~50粒,種子長1.2~2mm,黃色,有微凹點,凹側有明顯的種臍。味甜、微酸。 ②枸杞果實橢圓形或圓柱形,長0.7~1.5cm,直徑3~5mm;表面紅色至暗紅色,具不規則的皺紋,無光澤。質柔軟而略滋潤。果實內有種子10~30粒,種子形與寧夏枸杞略同。
顯微 寧夏枸杞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外緣作細齒狀突起。中果皮為10餘列薄壁細胞,外側1~2列細胞較小,中部細胞形狀較大,有的細胞含草酸鈣砂晶;維管束雙韌型,雜湊。內果皮細胞1列。種皮表皮為1列石細胞。其下為3~4列被擠壓的薄壁細胞。最內一層為扁長方形薄壁細胞,微木化。胚乳及胚根、子葉薄壁細胞含有脂肪油及顆粒狀內含物。(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485頁.圖307) 粉末:黃橙色或紅棕色。 ①種皮石細胞,為種皮表皮細胞,成片。斷面觀類方形或扁方形,徑向34~102μm,切向42~94μm,外壁薄,模糊不清(粘液化),側壁及內壁增厚,內壁作瘤狀突入胞腔;表面觀不規則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37~117μm,長至196μm,垂周壁波狀彎曲;底面觀類多角形,壁較平直,厚5~27μm,層紋較清晰,孔溝不明顯。 ②外果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細波狀彎曲,外平周壁表面有較細密平行的微波狀角質紋理。 ③中果皮薄壁細胞,類多角形,壁薄,胞腔內含棕紅色或紅棕色球形色素粒;並含砂晶。 ④草酸鈣砂晶充塞於中果皮薄壁細胞中。 ⑤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含橙黃色脂肪油滴及糊粉粒。(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475頁.圖231)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摘去殘留果梗。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熱,防潮,防蛀。
化學性質
寧夏中寧縣產果實含硫胺素(0.153)、核黃素(1.27)、尼克酸(432)、胡蘿蔔素(7.38)、一羥葉黃素(10.05)、二羥葉黃素(60.32)、抗壞血酸(18.40)、鈣(112.5)、磷(203.1)、鐵(8.42)(mg/100g);總糖(46.5)、粗脂肪(7.14)、粗蛋白(12.10)、灰分(3.16)(g/100g)[3];並含有18種氨基酸:天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穀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色氨酸、脯氨酸[2];又含甜菜鹼(Betaine)、玉米黃素二棕櫚酸酯[1,7];莨菪亭(Scopoletin)[4];多糖[8]。據文獻[5]印度產品果實含有較多量莨菪鹼、阿托品,但對寧夏枸杞子化學檢測並未發現阿托品、莨菪鹼的存在[9]。
枸杞果實成分類同[7],並曾得到微量揮發性成分去氫香附酮[(-)1,2-Dehydro-α-cyperone)及Solaretivone[6]。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91。
[2] 中藥通報 1987;12(5):42(298);中草藥,1988:(3):19。
[3] 中藥通報 1986;11(3):41(169)。
[4] 中國中藥雜誌 1990;15(3):43。
[5] CA 1989;111:191501g。
[6]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4;16(1):9。
[7] 中藥志.第3冊.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485。
[8] 中國藥理學毒理學雜誌 1989;3(3):169。
[9] 中國藥科大學天然藥物資源化學研究室段金廒(博士生)實驗資料 199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