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菜
[拼音]:huangdan
[英文]:jaundice
疾病的一種症狀。血液中有超過正常量的膽紅素出現(表1),機體所有組織均被黃染,故名。
黃疸程度以膽紅素由血漿彌散入組織液的速度以及膽色素與組織的結合水平決定。由於膽紅素對彈性組織有親和力,而眼球鞏膜中富含彈性纖維,所以鞏膜表現最明顯。面板的黃色偶有因胡蘿蔔血癥(食用過多胡蘿蔔引起)而顯色,但鞏膜多不受影響。鳥類血紅蛋白分解的終極產物大部分是膽綠素,膽紅素只佔小部分。在健康雞血流中實際上找不到膽紅素或膽綠素,因為肝對兩者的結合速度很快。當雞的膽管被結紮後,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立即升高,但在兩週後便穩定在每100毫升5毫克左右,遠低於膽管完全阻塞的哺乳動物。膽綠素的水平此時只佔這一濃度的2%,因此在鳥類極少發現黃疸。
病理生理
動物體中約85%的膽紅素來自網狀內皮系統(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主要為脾)中經處理的老化紅細胞。其血紅蛋白被血紅蛋白氧化酶轉化成膽綠素並最終還原成為膽紅素。其餘的15%為旁路膽紅素,部分為骨髓中血紅蛋白合成時的副產物,部分來自血紅蛋白以外的含鐵卟啉化合物,如細胞色素及過氧化氫酶等的分解。不論其來源如何,在肝外形成的膽紅素立即與白蛋白結合成脂溶性複合物,隨血流輸入肝臟,在肝細胞內質網中借葡糖酸轉化酶的作用,主要與葡糖酸結合成水溶性膽紅素二葡萄糖苷酸。而未經結合的膽紅素則不溶於水。膽紅素二葡糖苷酸泌入膽小管成為膽汁的成分之一,又通過膽道進入十二指腸,並在此解離。所釋出的膽紅素因小腸中細菌的作用而成尿膽原,再被吸收入門脈迴圈返回肝內形成所謂的肝腸迴圈,一部分進入體迴圈由腎排出。而殘存在腸中的一部分繼續轉化成尿膽素隨尿排出,也可出現於糞中成為糞便中的主要色素。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尿中不含膽紅素而含微量的尿膽原,糞便則因上述色素所著染而呈黃色或黃褐色。在草食獸則呈黃綠色以至棕黑色不等,因飼料之色澤而異。在阻塞性膽道疾病時,由於膽汁不能進入腸道。膽紅素為血液所吸收而出現於尿中,而尿膽原則從尿中消失,糞便因缺乏上述色素而呈灰白色(犬)或其他較正常為淺的顏色。肝與膽道疾病均可引起血清中未結合的膽紅素水平升高,而二者均可造成黃疸。在大多數黃疸病例中,結合的和未結合的膽紅素均有升高。
型別和對機體的影響
黃疸可從病理生理學的角度分為3類:
(1)肝前性黃疸。又名溶血性黃疸。起因於急性溶血將大量未結合的膽紅素送入肝內,由於來不及將其結合以致血中有過量未結合的膽紅素出現。同時過量結合的膽紅素也出現於血液、糞便及尿中。如牛的血孢子蟲病、馬傳染性貧血病等常發生肝竇壁細胞吞有含鐵血黃素現象。
(2)肝性黃疸。又名肝細胞性黃疸。發生於肝細胞直接受到損害,因而產生結合的和未結合的膽紅素進入血液中,如犬的急性病毒性肝炎、黃麴黴毒素中毒等。
(3)肝後性黃疸。又名阻塞性黃疸。指膽紅素雖已通過肝細胞,但因膽道受阻而不能進入腸腔時,結果糞便內因無膽紅素而呈灰白色,而血中的結合膽紅素因再吸收而含量升高,見於蛔蟲或肝片吸蟲阻塞膽管,或腫瘤壓迫膽管時對機體的影響。
雖然黃疸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某一些疾病的症狀之一,但黃疸的出現對機體也帶來某些不良影響。未結合的膽紅素是脂溶性,與組織中的脂類物質親和力強,因此當其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時,含脂類物質豐富的神經組織即受侵犯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紊亂,嚴重時可見出現痙攣、抽搐的症狀。膽汁中的膽酸鹽可導致血壓降低,心跳變慢,腎小管變性;膽汁進入腸道受阻,可影響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吸收,並使腸的蠕動減弱,形成便祕。
診斷
簡便的方法是根據眼球鞏膜的黃染而作初步判定。應用範登伯氏試驗(Van den Bergh Reaction)可對 3種類型的黃疸作出鑑別。這是由於結合膽紅素和未結合膽紅素對偶氮試劑反應不同,前者與偶氮試劑接觸後迅速呈現紫紅色(直接陽性反應),後者則要加入乙醇處理後才呈變色反應(間接陽性反應)。通過這一試驗可鑑別阻塞性黃疸與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病例的血清中蓄積有過量結合的和未結合的膽紅素,加入偶氮試劑後,先出現淡紅色,然後紅色逐漸加深(雙相反應)。 此外還可測定一些別的專案(表2)。
確診需要對患畜的全部情況進行詳細的瞭解與分析,尤其對血、尿、糞以及肝功能等進行準確的檢驗。有時肝穿刺與活組織切片鏡檢也可有較大的診斷價值。待確定病因後再進行對症治療常可獲得有益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