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拉網捕撈

[拼音]:maijiaobing

[英文]:ergot

由真菌中的麥角菌(Claviceps purpurea)引起的植物病害。為害黑麥、燕麥、雀麥、鵝觀草、大麥、小麥等禾本科植物,也是牧草的重要病害。在中國東北、內蒙古、青海、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等地均有發生。

麥角病發生於植物穗上,花器受侵染後出現黃色蜜狀粘液,此時稱蜜露期。此後受病子房膨大變硬,形成紫黑色略彎曲呈角狀的菌核,內部白色,俗稱麥角。菌核的大小、形狀在不同作物上差別很大,黑麥上的細長彎曲如角狀,鵝觀草上的較細小,大麥及小麥上的較粗短。體積可比寄主的正常穀粒大2~3倍。一個穗通常只有個別子粒受害變為麥角。麥角菌分為不同的專化型,有的為害黑麥的型別也能侵染大麥、小麥等,而另一型別則僅侵染黑麥而不能侵染大麥。麥角菌以菌核混雜於種子間或落於土壤中越冬,為次年的初侵染源。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左右。次年寄主植物開花前,菌核萌發產生頭狀子座,內部形成子囊殼,陸續放射出大量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侵染花器。生長季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埋藏於含糖的粘液內,泌出穎外而成蜜露,由昆蟲、風雨及穗間接觸傳播,進行再侵染。寄主植物開花前後潮溼多雨利於發病。選用無病種子或以機械、物理方法汰除混雜在種子中的菌核,是防治此病的關鍵。重病田可實行2~3年輪作。

菌核中含有麥角素,人或牲畜食用混有麥角的糧食或飼料可引起微血管收縮、神經痙攣等中毒現象,嚴重時可致死。但麥角素具有藥用價值,特別在某些婦科疾病中應用較多,現已可人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