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榥 (1912~  )

[拼音]:juzhi xianwei

[英文]:polyester fibre

以聚酯為原料經熔體紡絲製得的一類合成纖維。主要品種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通常聚酯纖維即指這種纖維,中國稱滌綸。其他還有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纖維、聚醚酯纖維等。

聚酯纖維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紡織原料,它對伸長、壓縮、彎曲等形變的恢復能力(即彈性)與羊毛接近,且因纖維大分子鏈的剛性較大,彈性模量高,纖維不易變形,其加工的織物洗後不皺,可以不熨燙。聚酯纖維強度一般為44~71cN/dtex,比棉花高1倍,比羊毛高 3倍,還有良好的耐熱、耐晒和耐磨性,能在-70~170℃內使用。聚酯纖維的缺點是染色效能和吸溼效能差,需要採用高溫、高壓染色,裝置複雜,成本也高,加工時易產生靜電。正通過採用與其他組分共縮聚、與其他聚合物共熔紡絲及紡制複合纖維或異形纖維等改性途徑來加以解決。

聚酯纖維主要用於衣著和室內裝飾。短纖維可以純紡,也可與天然纖維及其他化學纖維混紡;長絲可加工製得彈力絲(見彩圖),也可制輪胎簾子線、工業繩索、傳動帶、濾布及漁網等,還可用作電絕緣材料以及製備人造血管等。

沿革

1941年,英國人J.R.溫菲爾德和J.T.迪克森製得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1948年,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開始工業化試驗研究。1953年美國杜邦公司首先實現工業化生產。隨後英國、日本、聯邦德國等相繼進行生產。1962年聚酯纖維產量超過聚丙烯腈纖維。1972年超過聚醯胺纖維而居合成纖維諸品種首位。1984年聚酯纖維世界產量達6.15Mt,約佔合成纖維總產量的52%。

生產方法

聚酯纖維可進行熔體紡絲。用於成纖的聚酯數均分子量為 19000~21000,熱分解溫度為300~350℃,熔點為265℃。樹脂切片經乾燥除去水分後,在螺桿擠出紡絲機(圖1)中熔融得到熔體,經熔體管路通過計量泵去紡絲。為使切片質量均勻,需要切片貯槽和混合裝置,還需要乾燥、再熔融等裝置,能量消耗較大。聚酯纖維也可直接紡絲,以聚合物溶體為原料,不經造粒和再熔融過程即送入去紡絲。直接紡絲使單體縮聚和聚合物熔體紡絲連續進行,可減少工序,降低物料損耗,主要用於短纖維生產。目前,長絲生產也開始採用直接紡絲工藝。為提高聚酯纖維生產能力,正採用供料能力盡可能大的紡絲泵,在高效冷卻條件下增加噴絲板的孔數,每臺紡絲機(見彩圖)上配備合理的紡絲部位以及採用較高的紡絲速度(圖2)。

70年代,聚酯長絲的生產技術發展較快,尤其是紡絲速度有較大提高。常規紡絲速度為1~1.5km/min,而高速紡絲速度為3~4km/min。以高速紡絲生產部分取向絲(簡稱 POY)技術已普遍採用。提高紡絲速度的關鍵是採用相應工藝技術及高速的卷繞裝置。80年代,紡絲速度進一步提高,紡絲拉伸高速聯合機的紡速達到5~6km/min,可生產全拉伸絲,其紡絲工藝使常規間歇、多工序生產變成一步連續工藝過程,實現了紡絲拉伸一體化;超高速紡絲機的紡速達9~10km/min,可生產全取向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