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開國方略

[拼音]:congzhong

[英文]:conformity

個人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在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上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又稱遵從。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E.阿施在50年代進行了關於知覺方面的從眾實驗。實驗材料是18套卡片,每次向被試者呈現1套卡片,其中1張卡片上有一根標準垂直線,在另一張卡片上有3根長短不等的垂直線,其中一條與標準線等長,要求被試者從3根垂直線中選擇與標準線等長的一根垂直線,如圖。每次實驗有一個被試者參加,其餘的均由實驗者的同事冒充被試。實驗時,實驗者每拿出一套卡片,先由假被試者回答,真被試者在倒數第2個回答問題。18套卡片呈現18次。起初,假被試者均作正確的選擇,後來,假被試者都故意作出錯誤的選擇,從而觀察真被試者的選擇是從眾還是獨立的。通過多次重複實驗,結果表明:

(1)大約有1/4到1/3的被試者保持了獨立性,沒有發生從眾行為;

(2)大約有15%的被試者,在回答總次數中有75%的從眾行為,即12次回答中有9次從眾行為;

(3)所有被試者平均出現的從眾行為是34%。實驗結束後,通過對被試者的錯誤選擇原因的調查,阿施把他們歸納為3類:

(1)知覺歪曲。被試者確實發生了觀察上的錯誤,把他人的反應作為自己判斷的參考點。

(2)判斷歪曲。被試者對自己所作的判斷缺乏自信,儘管意識到自己看到的確與他人不同,但卻認為多數人看到的總是比自己正確些,以從眾求己心安。

(3)行為歪曲。被試者明知他人反應是錯誤的,但也採取錯誤的反應。一般來說,個體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下,是否從眾或保持獨立性,有賴於周圍環境的性質與個人的心理特徵。

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是:當群體內聚力較高,各成員目標一致,活動協調,群體對個體有較大吸引力時,個人容易出現從眾行為,但是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高低對於個體是否從眾則有直接關係。另外,個性心理特徵中的智力、自尊心、情緒、需要以及社會讚許動機等都和個體從眾行為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

與從眾相對立的是反從眾或獨立。反從眾是個體故意作出與眾不同的行為,有盲目性;獨立是經過個體深思熟慮而作出的行為。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本身無所謂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主要決定於從眾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例如,在健康的社會生活中,許多人都參加捐獻活動,個體在這種壓力下也作了捐獻,這種從眾行為具有積極意義;相反,當青年小群體中許多成員都抽菸的情況下,個別成員也抽菸,此種從眾行為則具有消極意義。至於獨立行為有無積極意義,亦取決於行為本身。

參考文章

廣謀從眾造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