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方略讀後感-讀後感

建國方略讀後感-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建國方略讀後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辛亥革命成功後,在一代梟雄袁世凱的脅迫下,孫中山僅僅做了3個月臨時大總統就被迫讓位,之前的建國構想都沒有來得及付諸實踐。於是從1917年開始,孫先生用兩年時間,寫下了《建國方略》這本書,對未來中國做了一個構想,至今已經整整一百年了。

  在孫先生開始擘畫這幅藍圖的那一年,袁世凱已死,北洋軍閥在列強的支援下各自為政,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金甌破碎,民不聊生。當時的外國記者看到這本《建國方略》都認為孫先生的設想是天方夜譚般的空想,毫無實現的可能。

  然而一百年過去,孫先生當年的四個構想中有三個已經實現或基本實現了,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把空想變成了現實,中國成了人類歷史上衰落文明重新復興的唯一成功案例,即使再蔑視中國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奇蹟。讓我們來看看孫先生當年的四大構想吧:

  一、未來中國會有16萬公里的鐵路,將沿海、內地、邊疆相連。孫中山先生認為“國家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國家要由弱變強,首要的就是要多修鐵路,所以他設想的未來中國鐵路里程超過16萬公里。

  從1881年到1911年清朝滅亡,當時中國的鐵路只修了9千公里,也難怪外國人會認為16萬公里是“空想”。不過今天我們已經營運的鐵路里程達到了12萬公里,其中還有2。5萬是高鐵,算上在建的,可以說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二、在北、中、南各建一個如“紐約港”一樣的世界級大港,並以港口為中心發展三個沿海經濟發達區域。

  今天,在世界十大最繁忙港口中,中國佔了7席,像北方的天津港、東邊的上海港、南邊的廣州港都屬於世界級大港,而今天沿海地區也的確像孫中山預想的那樣,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個發達區域。

  三、開放包容,利用外資發展實體經濟。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都是開放包容的時期,像唐朝的廣納四夷就創造了輝煌盛世,經歷過清朝閉關鎖國那段愚昧時期的孫中山,主張積極的開放包容,利用外資發展本國實業,但同時也強調“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主張開放的同時掌握主動權。孫中山的確是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偉人,中國後來在改開四十年中的飛速發展,正是踐行了孫先生的這一偉大構想。

  四、未來的百姓都懷抱“替眾人來服務”的理念,責任感強、無私無畏。孫中山在他的設想中,重點強調了國民素質的培養,所謂“振興之基礎,全在於國民知識之發達”。他清楚地認識到,國民素質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大事,國民素質的高低標誌了一個國家的強弱,對國家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他認為未來的中國人將會是志向遠大、人格高尚、無私無畏的。

  然而這個構想如今卻遠未實現。一百年前,中國國民百分之九十是文盲,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開始普及,就此而言,國民知識水平已經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但就道德素質而言,則未必。今天的中國人以傳統標準來衡量幾乎都是知識分子,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知識分子的'要求是,“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這些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即使是不大聲喧譁、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也還有很多人做不到。

  “素質”一詞現在是很多人的口頭禪,也是人們常常用來指責他人的工具。看到有人在公共場合高聲打電話時,人們往往會一邊在心裡咒罵這個人素質差的同時卻把一口濃痰吐在地上,所以國人對“素質”的認識並不清楚。我認為,梁曉聲的幾句話是對“素質”最準確的定義,他說:“素質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是不需要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優良的素質來源於正確的三觀,而正確的三觀又源自內心的信仰,就此而言,如今的國人並不比一百年前的人們好到哪裡去,甚至還有倒退。當年的人們普遍有信仰,內心有敬畏,所謂“抬頭三尺有神明”,知道做壞事會招天打雷劈,因此行為會比較規矩,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有底線。祥林嫂是作為一個愚昧可悲的國人形象出現的,可她卻是那個年代國人的典型形象,文化不高,但心中有信仰,時常懷著敬畏,無法想象這樣的人會去幹傷天害理的事。

  如今文化水平提高了,道德素養卻沒跟上,原因就在於信仰的崩塌。因為沒了信仰,或者是把錢當做了唯一信仰,在當今巨大貧富差距下,人們的內心就失去了寧靜,陷入痛苦,而在一切向錢看的社會氛圍下,這種痛苦是難以救贖的,人會變得焦慮煩躁,行為容易失去控制。身處貧困的人們更是會感到孤獨與恐懼,這種窘困之下,非但不可能展現良好的道德風貌,還可能滋生犯罪。慾望和財富從來是人們痛苦和幸福的根源,人類歷史證明,只有心靈深處牢固的信仰,才能抵禦這種誘惑和困擾,才能拯救人的靈魂,因此重構國人的信仰,才是孫先生第四個構想的得以實現的前提,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目睹“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一中國人心目中的盛世景象。

  孫先生《建國方略》一百年來的實踐證明,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我們已經在物質世界建設中創造了那麼多舉世矚目的奇蹟,但現實也告訴我們,精神世界的建設遠比物質世界的建設來的艱難而漫長,用中山先生的話來說,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