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帝孫權(182~252)

[拼音]:yuyixue

[英文]:semantics

既可以指對自然語言中詞語意義的研究,也可以指對邏輯形式系統中符號解釋的研究。前一類研究歷來在哲學和語言學兩個領域中交叉進行,後一類研究有人稱為純語義學,主要在邏輯學領域中進行,但其中大量概念和方法都已引入自然語言語義研究。當前的發展趨勢是兩者匯流,相得益彰。

哲學語義學

這是哲學家對自然語言的語義的研究,圍繞著什麼是意義這一難題展開。

古希臘時代柏拉圖(約公元前428~前348)以為既然詞語是用來指稱事物,為它命名的,詞語的意義就是其所指物件。這種原始的觀點稱為指稱論。可是有些詞語,例如“當今法國皇帝”,雖然有意義,卻沒有指稱物件,因為當今法國沒有皇帝。於是有人退一步說:意義是詞語在說話者和聽話者頭腦中產生的形象或者觀念。然而這個說法也有缺點。說詞語的意義是形象,太具體,因為同一個詞可以喚起不同的形象;說詞語的意義是觀念,又太籠統,因為觀念本身是未知數,靠觀念來確定意義不過是用一個未知數代替另一個未知數。

由於觀念論說明不了意義,有些哲學家如D.戴維森便試圖另闢途徑,確立詞語與世界的聯絡。他們提出, 語句的意義與命題的真假有關。這種觀點稱為真值論。在真值論基礎上發展出真值條件語義學,可能世界語義學及各種模式 -理論語義學。

L.維特根斯坦(1889~1951)反對真值論,他認為詞的意義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他的理論叫做用法論。用法論不象真值論那麼狹窄,因為許多語句沒有所謂真值,如疑問句、祈使句都無所謂真假,但是任何詞語必有一定的用法。可是用法論也有缺陷,困為“用法”的概念不明確。英國哲學家J.L.奧斯汀(1911~1960)也反對真值論,他從另一個角度來彌補真值論的不足,他認為說話不僅是“言”,而且是“行”,因而話語有雙重作用,一是陳述命題,二是起命令、請求、許願、警告之類的言外作用。真值論研究前一種意義,言語行為論則研究後一種意義。對什麼是意義的爭論,還在進行。

歷史語義學

語文學家早就關注語義問題,尤其是詞義演變問題。中國和西方學者都作過大量而細緻的詞源和訓詁研究。1893年,法國學者M.佈雷阿爾第一次使用“語義學”這一名稱,1897年出版了第1部專著《語義學探索》。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葉,歐美學者整理、歸納了詞義演變的各種現象,分為詞義擴充套件、詞義緊縮、詞義升值、詞義貶值等類別。英國S.烏爾曼在20世紀50~60年代出版幾部著作,總結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結構語義學

在結構主義理論影響下,一些語義學者由歷時性的研究轉向共時性的研究,由研究一個詞的語義變化轉向研究詞與詞的語義關係。20~30年代,德國和瑞士的一些語言學家創立了語義場的理論,代表人物是J.特里爾。他們把一種語言中的全部詞彙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系統中各個詞項按意義聚合成為若干語義場。每個詞的意義都取決於同一場內其他詞的意義,例如要確切瞭解“紅”的意義,必須瞭解“橙”的意義。他們還有另一類頗為流行的方法,那是對詞與詞之間的同義、反義、多義、歧義、上義、下義等種種關係的研究。但是結構語義學有個侷限性,即只以詞或語素為單位,既沒有考慮如何對詞義內部結構進一步分析,也沒有考慮如何把詞義組合成片語、句子的意義。

從40年代起,音系學家把音素分解為更基本的元素,美國人類學家也把各種語言中表示親屬關係的詞如"父"、“母”、“弟”、“妹”、“夫”、“妻”等分解為男性、女性、成年、未成年、已婚、未婚等等成分。在他們的影響下,人們也開始採用成分分析法來研究語義。

生成語法學派語義學

1963年J.卡茨和J.A.福多發表了論文“語義理論的結構”,標誌著生成語法學家開始研究語義。次年卡茨和P.波斯塔爾的專著《語言描寫的統一理論》出版,將語義學和句法學、音系學並列為生成語法學的 3大分支。

生成語法學的總目標是描寫和解釋人們的語法知識,其中語義學的目標則是描寫和解釋人們的語義知識。每個說漢語的人都知道:“母親”和“媽媽”語義相同;“男人”、“女人”、“老人”、“青年人”的語義不完全相同,但有共同之處,所講的都是“人”;“人”的範圍大,“男人”的範圍小。語義學家的任務,就是假設一套理論來說明這些詞語的意義特點及其彼此之間的種種關係。卡茨等以成分分析法為基礎,設計出一套元語言來給自然語言的詞語下定義。例如“單身漢”一詞含有人、成年、男性、從未結婚等意義,因而詞義可以用下面這一組元素表示:“HUMAN”、“ADULT”、“MALE”、“ NEVER-MARRIED”。“男人”的詞義可以用“HUMAN”、“ADULT”、“MALE”表示,“人”的詞義只須用“HUMAN”表示。但是有的元素本身就是個複合體,例如“HUMAN”含有實體、物體、動物、理性等意義,可以進一步解析為:“OBJECT”、“PHYSICAL”、“ANIMAL”、“RATIONAL”。如果兩個詞語所含的元素相同,就彼此同義。如果兩個詞語有一個或幾個共同元素,彼此之間就語義相似。共同的元素越多,語義越接近。假如甲詞有3個元素,乙詞除了這3個元素外還有第4個元素,則乙詞的意義包含在甲詞的意義範圍之內。

除描寫詞的意義外,語義學還必須描寫一切片語和一切句子的意義。在生成語法學派的句法學中,句法元素結合成有層次的樹形結構,這叫做句法表示式。卡茨假設,在語義學中,語義元素也結合成有層次的樹形結構,這叫做語義表示式,如 HuMAN的語義表示式應該是:句法學用句法規則把單詞組合成片語,把片語組合成句子,把若干簡單句組合成複雜句,這樣便能造出無窮無盡的句子。語義學以句法表示式為基礎,用語義規則把詞的意義組合成片語的意義,把片語的意義組合成句子的意義,把簡單句的意義組合成複雜句的意義,這樣便能得出任何一個句子的語義。在分析句法的時候循著句子、片語、單詞的順序分解;在分析語義的時候,也可以相應地把大單位分解為小單位。這套語義理論,稱為分解理論。

如上所說,語義理論以句法為基礎,先生成句法表示式,然後轉變為語義表示式。用純語義學的術語說,這是語義學給句法表示式作語義解釋,所以有解釋語義學之稱。60年代G.雷科夫等人提出過相反的觀點,認為應以語義為基礎,先生成語義表示式,然後變換為句法表示式。這種觀點稱為生成語義學。70年代起,生成語義學派失勢,解釋語義學派也進入低潮。生成語法代表人N.喬姆斯基現在認為,語義學只能處理一部分語義問題,尤其是與邏輯有關的語義,例如名詞片語的指稱關係,量詞的轄域等等,其他語義問題則屬於語法以外的認識系統。所以到了80年代,生成語法學中的語義研究範圍已大大縮小了。

孟德鳩語義學

卡茨等人的研究使語義描寫做到了形式化、精密化,但是他們不考慮語言環境,不考慮詞語與世界上事物的聯絡。有人批評這種語義學,說它是變相的句法學。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同時又堅持語義學的科學方向,一些生成語法學家從70年代初起開始轉向孟德鳩語法。R.孟德鳩(1932~1971)是美國邏輯學家,他認為自然語言與邏輯語言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自然語言的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都可以數學化。孟德鳩語義學以真值條件語義學 、可能世界語義學和模式-理論語義學為基礎,認為了解一個句子的語義就是了解該句子是否符合真值條件,是否真實反映世界上的情況。不過所謂“世界”,不一定指當時當地的現實世界,也可以指古代的、未來的、遙遠的,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等等一切可能的世界。為了精密地描寫自然語言中句子語義的真值條件,需要建立一個數學模式,使用一種元語言作過渡。孟德鳩語義學家設計出一套內涵邏輯系統作為元語言,將自然語言的句子翻譯成元語言的句子,給元語言的句子作語義解釋,從而得到相應的自然語言句子的語義,並用間接的辦法保證語義描寫的精確性。目前語言學家和邏輯學家正在通力合作,試圖解決自然語言語義形式化這一難題。

其他

當前哲學界還有一些有一定影響的語義學流派及分支。遊戲論語義學以J.欣提卡為代表,主要研究邏輯量詞,批評G.弗雷格的語義合成理論與生成語法學派的語義理論。概念作用語義學以G.哈蒙為代表,他強調語言符號在思考中的運算作用,認為詞語的意義取決於表達的概念和思想的內容,而內容則取決於概念在感覺、推理中的作用。試圖把語義學歸結為心理學的還有目的論語義學。80年代中期以來,J.巴懷士的情況語義學也開始受到大家注意。總的說來,目前哲學界對語義的興趣比語言學界更大些。

參考書目

J.D.Fodor,Semɑntic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0.

J. J. Katz,Semɑntic Theory, Harper and Row,NewYork,1972.

J. Lyons,Semɑn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7.

D. Dowty,R.Wall and S.Peters, eds,Introductionto Montɑɡue Semɑntics,Reidel,Dordrecht,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