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讀後感三篇
孫權勸學讀後感三篇
導語:最近我們學習了文言文《孫權勸學》。學習過後,細細品味,使我明白了很多,更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孫權勸學讀後感三篇,希望有所幫助!
孫權勸學讀後感
在七年下冊的語文書中,我們學習了兩篇相反的文章《傷仲永》與《孫權勸學》。
《傷仲永》主要講:方仲永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孩子。他擁有超出常人的天賦,七歲所作的詩被全縣秀才稱讚。然而急功近利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於是,仲永的天賦一天天消磨,最終“泯然眾人矣”。
《孫權勸學》講的完全相反。呂蒙是吳國大將,但是他卻不想學習但孫權想重用這個人才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是不是隻是想讓他“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聽了孫權的話,”蒙乃始就學“魯肅到潯陽時與他談論時誇獎他卿今才略非服吳下阿蒙!而呂蒙回撥侃他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方仲永和呂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方仲永天資聰明卻缺乏後天的教育。而呂蒙因為後天的努力奮鬥,超越了人生,突破了自己。
讀了這兩篇文章我懂了:決定人一生的不僅僅只有天資學賦。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勤奮和努力。先天得的,只能算是起點,而後天的奮鬥卻決定人生的超越。
孫權勸學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孫權勸學一文。文章篇幅雖短,但文中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說的是這樣一件事:呂蒙當權掌事後,還是不願意學習,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孫權對呂蒙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博士!只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往事罷了。”呂蒙於是就接受了孫權的建議,開始學習。一段時間後,當魯肅與呂蒙論議時,非常吃驚地對呂蒙說:“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已經不再是那個吳下阿蒙了!”
文章敘述到這裡,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了。因為他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才會去學習。因為他謙虛好學,所以才能博得魯肅的讚歎。總而言之,呂蒙“現在”的才略是建立在具有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這種品質上的。
同樣,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也應該具備這種品質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士”,讓別人“刮目相待”。
孫權勸學讀後感
這篇文章講的'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王孫權,赤壁之戰後,周瑜於是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與世長辭了。孫權手下武將就只剩下了大將軍呂蒙。可是呂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無謀。作為一個君王,當然希望手下部將能有勇有謀。急也。孫權便勸呂蒙學習,呂蒙說自己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學習。但呂蒙最終聽從了孫權的勸說,開始擠時間學習,並大有收穫。不久,魯肅與他相聚,聽了呂蒙的談吐,大為驚訝,認為呂蒙已經不是昔日的呂蒙了,真是士別三日,令人刮目相看。因為一個“學”字跌破了他人的“眼鏡”。
讀了這篇吳王孫權勸其大將呂蒙學習的文章,我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
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開卷有益”,你讀萬卷書,那麼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正如高爾基所說:“書籍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幸福和有意義”,“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一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
我還認識到學習不可以停止,知識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荀況之言,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就如前面所說只要肯學,就能擠出時間,就會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只有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你才可能為人師。最後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來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