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續文獻通考

[拼音]:Madisi

[英文]:Henri Matisse (1869~1954)

法國畫家。20世紀西方最早的前衛派──野獸主義的代表。1869年12月31日生於皮卡第的勒卡託,1954年11月3日卒於尼斯。少年時代接受的是古典教育,學過法律,後在律師事務所當職員。1890年因患闌尾炎養病,開始練習畫畫,並決定拋棄法律而獻身於藝術。1892~1899年,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的G.莫羅畫室學藝。其間曾到盧佛爾宮臨摹N.普桑和J.-B.-S.夏爾丹等大師的作品。1896年在國際美協沙龍回顧展中展出了4幅作品,獲得成功。在馬蒂斯藝術的形成過程中,印象主義對他有所啟發,使他去直接觀察自然,表現自然界瞬息變化的美,他的色彩變得明亮鮮豔,1904年夏,馬蒂斯曾和新印象主義畫家的P.西涅克在地中海濱的城市聖特羅佩一起作畫,1904~1905年的《奢華、寧靜與愉悅》,不論在取材上或技巧上,都和西涅克的作品相近。不過,對馬蒂斯影響最大的是P.塞尚。當馬蒂斯經濟還不大寬裕時,竟收購了塞尚的油畫《三浴女》。塞尚的作品使馬蒂斯領悟到可以在不損害造型、結構和色彩本質的情況下,保持印象主義明亮的光線和鮮明的色調。1936年他將此畫贈給巴黎小皇宮收藏。

馬蒂斯對東方各國(主要是日本)和非洲藝術很感興趣。東方藝術的平面性、寫意性和裝飾性,驅使他在油畫領域內追求寫意化。非洲藝術的稚拙、直樸和豪放,適應了20世紀初西方美術家創造原始性藝術的要求。馬蒂斯風格的演變,得益於非洲藝術不淺。

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龍中,有馬蒂斯的《敞開的窗戶》和《戴帽的女人》(見彩圖)

兩幅油畫展出。參加這次展覽的還有A.德蘭、A.馬爾凱、H.C.芒金、M.de弗拉曼克、G.魯奧等人。批評家L.沃克塞爾在描述該展覽會的作品時,用了“野獸群”這個詞,從此野獸主義得名。被稱為野獸派的一群畫家,反映了當時青年人追求革新的美術思潮。馬蒂斯認為野獸時期是繪畫工具的試驗,必須以一種富於表現力而意味深長的,即將藍、紅、綠並列和融匯的方式來表達。

1906年前後,馬蒂斯曾先後到西班牙、義大利和中東各地旅行,參觀了大量文化遺蹟和民間藝術,隨著視野的擴大,畫風有所改變。在油畫《藍色的裸女》(1907)、《紅色的和諧》(1908~1909)中,可以看出,他有意修正野獸主義時期過分狂暴的表現方式,而創造出了一種較為寧靜莊重的畫風,使野獸主義的風格更加完美。此後,馬蒂斯的畫風比較穩定,即使有些變化,也不那麼奇突。1910年以後畫的《紅色的畫室》,是前一階段畫風的繼續;而《構圖·黃色的窗簾》則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畫的《畫家與模特兒》(1916)、《鋼琴課》(1916),表現出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激動。1920年前後,大概是由於受了A.馬約爾和P.-A.雷諾阿的女人體的啟發,畫了不少女人體,表現女性的柔情、嫵媚和健美。有時女人像以室內景的東方圖案作背景,畫面華美綺麗。馬蒂斯透過人的形象,表現出接近於宗教情感的人生觀。他畫的《白色羽毛帽》(1919)、《彈曼多林的女人》(1921),形式生動活潑,色彩和線緊密結合,韻味很濃。人物的各種微妙細緻的感情,如自信、樂觀、冷漠、空虛等,都通過整體形象來表現。

馬蒂斯早期油畫就富有裝飾性,而從1910年前後,他又在裝飾性的壁畫領域進行探索。他學習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的表現手法,設計了建築裝飾壁畫《音樂》、《舞蹈》(1909~1910,見彩圖)。

這些作品以大塊的平面色彩和單純性的畫面為特點,有很強的表現力。馬蒂斯的同一壁畫題材,往往有不同的構圖、色彩和造型的處理,表達出不同的感情。

馬蒂斯在1947~1951年還為法國南部旺斯多明我女修道院玫瑰經禮拜堂作裝飾設計。在這一設計中,他試圖把光線、色彩、素描和雕塑都來為室內的整體裝飾服務,他尤其重視彩色玻璃的作用。他避開了生活中悲慘與暗淡的一面,表現出對光明的肯定和讚美,對生命的憧憬和追求。大概由於這些原因,他的這些作品遭到羅馬教廷的不滿和批評。

馬蒂斯設計過壁掛,也搞過舞臺美術,如為芭蕾舞《紅與黑》設計服裝及佈景,還先後為S.馬拉梅、P.de龍薩、C. 波德萊爾的詩集創作過插圖,在這些大至整塊牆面,小至十幾釐米的畫面上,他運用色彩、線,創造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圖景。30~40年代,他畫的以勾線為特徵的素描、版畫,共158幅,以《主題與變化》的總標題發表,在黑白變化中凝聚了他長期以來探索單純美的結晶。

馬蒂斯還從事剪紙藝術。40年代,他生病,動了兩次腸道手術。在康復期間因不能作畫,便讓助手先把紙張著色,然後由他剪貼。他一生完成大小剪紙300件左右。他認為,剪紙包含的線條、色彩和構圖這些要素的處理難題,不亞於其他繪畫形式,而在解決線與色的結合上,卻有特殊的作用。並且,它能不受繪畫在動筆、著色以後不易改動的限制,能不斷地進行新的排列和組合,探求最滿意的效果。

馬蒂斯還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的第一件雕塑完成於1899年。最初,他讚賞A.羅丹的技巧,但很快發現,他與羅丹之間存在著不同藝術觀念的鴻溝。他批評羅丹在完成細節時忽略整體,他在雕塑中追求的主要韻律是安詳、和諧和寧靜。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種阿拉伯風格,有一種寫意化的傾向。從《奴隸》(1900~1903)、《馬黛琳娜 1號稿》(1901)到《讓內特》(1910)、《貝殼裡的維納斯》(1930),反映了馬蒂斯在愈來愈扭曲的形體和誇張的動作中,在強調了韻律和節奏中,重視藝術中特有的感覺上的價值。他在1909~1929年間做了人體背部浮雕連作的試驗,追求愈來愈簡約抽象的造型,反映了他對形式感的濃烈興趣。

馬蒂斯藝術風格和野獸主義的出現,標誌著西方美術發展到“形式革命”的階段。他們把形式提高到獨立的地位,追求的是一種具有均衡性、純粹性以及清澈性的藝術。這種藝術沒有麻煩和令人沮喪的題材,試圖以純粹優美的形式,給人以愉悅感。馬蒂斯的藝術雖然含有唯美主義的傾向,但總的基調是健康和明朗的,他把東方和非洲藝術的一些特點,融化到西方藝術之中,推動了西方寫實主義的藝術向寫意化方面的轉化。他的故鄉勒卡託和卒地尼斯分別建有馬蒂斯美術館。

參考書目

G.Diehl,Henri Mɑtisse,New York and Paris,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