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石經
[拼音]:kexue jishu geming
[英文]: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在科學技術起決定作用下而實現的社會生產力的根本變革。它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導致生產關係發生相應的變革。
18世紀中葉以後,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次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經歷了三次科學技術的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所發生的產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以後所經歷的第一次科學技術上的變革。這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
蒸汽機的發明,是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蒸汽機可以產生出完全受人控制的動力,又可以移動,不象利用水力作動力要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從而可以普遍運用,使現代大工業很快地發展起來。所以恩格斯指出,蒸汽機是第一個真正國際性的發明,它“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的大工業,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1頁)。1784年,英國第一座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紡紗廠建成,大大提高了棉紡織業的生產效率和機械化程度。這種蒸汽機很快地被推廣開來,使其他輕工業部門也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輕工業部門的機器發明和廣泛應用,又推動了重工業和運輸業的技術革新,使社會生產力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到19世紀30年代末,英國首先完成了產業革命。美、法、德、俄、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在19世紀內,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
產業革命不僅使資本主義生產力得到飛躍發展,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階級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產生了新型資本家和新型工人──產業工人,整個社會日益分裂並簡單化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大基本階級。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被確立起來,資本主義制度從此在人類歷史上取得了統治地位。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紀的最後幾十年,又出現了新的科學技術上的進步。特別是1873年以後,掀起了一次科學技術發展的新高潮,它以新式鍊鋼法和電力的應用為主要標誌,通常被認為是人類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
19世紀中葉以後,科學技術的進步,湧現出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在冶金工業中,發明了新的鍊鋼法,其中,以馬丁鍊鋼法和托馬斯鍊鋼法最為突出。新鍊鋼法大大提高了當時的鍊鋼技術,有力地促進了大型鍊鋼廠和冶金廠的建立。與此同時,苯胺染料的發明,鉀基肥料以及硫酸和蘇打的出現,給現代大規模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化學方法從此日益廣泛地被用於各種不同的生產部門。19世紀最後30年,發電機、內燃機、蒸汽渦輪的應用,以及以新型發動機為基礎而發明的電車、汽車等新型交通工具,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在這次科技革命中,電作為一種可利用的能源,成了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到了19世紀90年代初,電力已開始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科學技術的新成就,使得許多國家的工業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巨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奠定了技術基礎。19世紀70年代以後,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全部工業中,原來佔優勢的紡織工業等輕工業部門,就讓位給冶金業和機器製造業等重工業部門了。
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使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資本家之間競爭和兼併的激化,使資本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裡,導致壟斷的產生。在這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壟斷逐漸地代替了自由競爭,形成了壟斷組織和金融寡頭的統治,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它發展中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階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以核能、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
這次科技革命在20世紀40年代末從美國開始,以後逐步擴充套件到西歐、東歐和日本,並在60年代達到高潮。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影響深遠的一次科學技術上的重大變革。它不僅在個別科學理論上和生產技術上有所突破,而且幾乎是在各門科學和技術領域裡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並迅速引起了社會生產力的更大飛躍。這次科技革命發生後,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迅速崛起,如高分子合成工業、核工業、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航天工業和鐳射工業等等。實行生產的全面機械化和自動化,採用最先進的電子控制裝置,是這次科技革命的一大特點。電子計算機的生產日新月異,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見彩圖)開始,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電子計算技術就以其驚人的速度突飛猛進,不斷更新換代,它的元件技術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四代,目前正在向第五代邁進。航天技術的發展,是科技革命的綜合性產物。從50年代後期出現人造衛星以後,又進行了載人宇宙飛行、登月活動,以及對火星、土星及太陽系其他星球進行探測,揭開了人類向宇宙空間邁進的序幕。航天技術的發展將會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年來,人們在議論將爆發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或叫“第四次產業革命”、“新產業革命”的問題。他們預測一場新的世界科學技術革命將在20世紀末或21世紀初蓬勃興起。這一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是指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一系列新興產業的發展,其中包括生物工程、光導纖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海洋開發等領域。它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和經濟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比之前幾次科學技術革命來說,對人類發生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18世紀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起到了進一步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作用,而在那次技術革命中迸發出來的強大生產力,從經濟上顯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比之封建制生產關係的進步性。100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已日益顯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越來越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的發展相沖突,特別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的基礎,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更趨尖銳。事實上,1973~1975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已使西方各國長期處於“滯脹”(見停滯膨脹)狀態。1980年前後,各工業國家的經濟又先後陷入衰退。新科學技術革命的出現,不僅預示著傳統“大煙囪工業”的沒落,並反映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趨於激化。總之,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一方面使資本主義生產走向更全面的社會化,為社會主義革命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另一方面,又為社會主義國家向共產主義過渡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