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
[拼音]:gongneng xuepai
[英文]:functional school
英國社會人類學學派。1922年,英國人類學家B.K.馬利諾夫斯基和 A.R.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別發表實地調查專刊《西太平洋的探險隊》和《安達曼島人》,最早把功能主義思想貫徹在民族學著作上,人們因而將發表兩篇專刊的這一年作為功能學派創立的年代。其後,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又在其論文和著作中進一步發展了功能主義理論。但是,功能學派並非完全由於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同年發表調查專刊而偶然產生,它主要是當時英國的政治形勢和學術傳統的產物。
(1)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帝國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受到了民族運動浪潮的劇烈衝擊,開始搖搖欲墜。因此,英國政府希望人類學家能提出適合各地情況的辦法以維持其殖民統治。
(2)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方的實地調查研究開始流行,科學界和思想界都開始重視比較的方法和事物的功能研究。這一切為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提出功能主義理論準備了社會的和思想的基礎。他們的理論在英國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尤其在社會人類學界吸引了許多追隨者,從而形成了人類頗多的功能學派。直至今日,英國社會人類學界還打著功能主義的旗號。由於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曾到美國講學,因此,功能學派在美國也有一定的市場。
功能學派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不論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社會制度、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還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們中的每一個與其他現象都互相關聯、互相作用,都是整體中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學術上又不盡相同。馬利諾夫斯基偏重對人類生物需要的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側重“社會結構”的研究,因而後來人們習慣地把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論稱為“結構-功能論”。他們的分歧使功能學派內部分為兩個不同的傳統。
30年代中期,中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一些學者,翻譯和介紹了功能學派的一些主要著作,邀請拉德克利夫—布朗來中國講學和輔導研究生,派研究人員去英國,直接受教於馬利諾夫斯基。他們還參照功能主義方法對中國某些少數民族進行了調查研究。他們被稱為中國功能學派。
功能學派對進化學派、歷史學派和傳播學派都持反對態度。他們直接或間接地為推行英國政府的殖民政策做了許多工作,因而受到官方的支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他們不歡迎曾為帝國主義殖民政策服務過的人類學家再去作實地調查。因此,以實地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功能主義理論就不再象以前那樣時興了。時代的變化,科學的發展,又使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類學家認識到功能主義理論的侷限性,從而紛紛疏遠了它。5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學派的興起和英國功能學派內部的分化,也是功能學派影響縮小的原因。
英國功能學派誕生60多年來,在隊伍、機構和學術觀點上有不少發展和變化。在隊伍方面形成了三代人,即:馬利諾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以及他們在20年代、30年代培養出來的學生,為第一代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入人類學專業的,為第二代人;1963年前後進入人類學專業的,為第三代人。在機構方面形成了 6個主要教學和科研中心,即:倫敦經濟政治學院人類學系(馬利諾夫斯基的主要基地),倫敦大學附屬學院的本科人類學系,東方和非洲研究學校的社會人類學系,牛津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系(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主要基地),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曼徹斯特大學人類學系。第二代人於1972年掌握這一學派的領導權後,在學術觀點上發生了一些分化。如劍橋大學人類學家E.R.利奇的新結構主義理論便是一例。
功能學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除上述《安達曼島人》和《西太平洋的探險隊》外,還有馬利諾夫斯基的《科學的文化理論》(1944)、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原始社會的結構和功能》(1952)及他們的學生的一些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