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

[拼音]:Miandian lishi

[英文]:history of Burma

緬甸聯邦共和國,中國史書漢稱撣國,唐稱驃國,宋稱蒲甘,元稱緬國,明始稱緬甸。緬甸一名,撣人稱曼(Man),孟人稱緬馬(Mirma),英人稱“Burma”,緬人自稱“ Myan Ma”或“Bama”,均自梵文“Brahma”得名。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北部、東北部和中國相連。東部與東南部與寮國、泰國相鄰;南瀕孟加拉灣;西部及西北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西部的阿拉乾山脈和東部的撣邦高原為其東西屏障,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為其古代文化的搖籃。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和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緬甸人民賴以生息的“魚米之鄉”。緬甸介於印度和中國之間,上緬甸自古為中國通往印度、乃至歐洲羅馬的陸上通道,下緬甸又為中國古代航行到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各國的海運中轉站,對溝通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各國間的友好往來,起過重要的媒介作用。面積676581平方公里。人口3639萬(1985)。有緬人、克倫人、撣人、欽人、克欽人、克耶人、孟人和勃歐人等50多個民族。緬人約佔總人口的65%,通用緬甸語,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信奉伊斯蘭教。首都仰光。

古代和中世紀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在今緬甸境內已有名叫尼格黎多的原始居民使用石器,過著遊獵生活。約在二、三千年前,又有馬來民族系統的原始人進入緬甸,從事原始農業。緬甸是多民族國家,大致可分為三大語族。最早徙入緬甸的,為孟-高棉語族的孟、崩龍、佤、克倫等族;其次,是藏緬語族的帖(今欽人)、幹漾(今阿拉幹人)、驃(今緬人)、克欽(景頗人)等族;再次是壯侗語族(亦稱侗泰語族)的撣人、克耶人等。他們大約從公元前 9世紀開始,就先後從中國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陸續遷入緬甸,最初過著原始社會生活,大約到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前2世紀)的末期,原始社會崩潰,開始過渡到階級社會。

據緬甸史記載,最早出現的國家為緬甸帖人的太公王國(緬名德貢),所以緬甸諺語有:“緬甸歷史從德貢開始。”其後,幹漾人在今阿拉幹建叫不當城,驃人在下緬甸卑謬建室利差呾羅國(即驃國),而孟人則在直通建蘇勿吒蒲迷國(即直通王國)。公元前3世紀,印度教和佛教已自印度傳入下緬甸,對緬甸的歷史產生了影響。緬人崇信佛教,統治階級就把國王的世系說成同佛祖釋迦牟尼的世系一脈相承,以提高其在人民中的神權地位。因此,緬甸早期歷史往往同佛陀故事相聯絡,帶有神話傳說的性質。5世紀以後,才有碑文記載。中國古籍中有大量有關緬甸古代史記載,為研究緬甸古代史的珍貴資料,中外學者無不引用。

據中國史書記載,公元前 2世紀,從中國航行到南印度的海船,要途經位於下緬甸沿海的邑盧沒和夫甘都盧等國。公元 1世紀時,上緬甸已有敦忍乙和撣國同中國有友好往來。8~9世紀,驃國已有發達的農業和高度的文化。832年驃國都城被南詔滅亡後,其居民逃亡到緬人聚居的蒲甘,漸同緬人融合。相傳蒲甘城建於 849年,蒲甘王朝是緬甸歷史上的黃金時代,農業、手工業發達。上座部(小乘)佛教代替了阿利教以後,蒲甘城佛塔林立,成為佛教聖地(見彩圖)。從寺廟佛塔的碑文證明,最初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和孟文。1090年阿難陀寺的1500幅壁畫皆用巴利文和孟文解釋。到1112年在妙悉提佛塔上,四面鐫刻著內容相同的巴利文、孟文、驃文和緬文的碑銘(見妙悉提佛塔碑銘),可見當時同時使用這4種文字。直到緬王那羅波帝悉都(1173~1210)執政後才統一使用緬文,緬甸歷史始有緬甸文字可據。這時發展起來的緬文的宗教文學主要取材於經典和碑銘等作品。

蒲甘王朝覆滅後,緬甸進入封建割據的分裂時期,西部阿拉幹宣告獨立(見阿拉幹王朝)。東部的東籲是緬人聚居地,正在集結力量,準備東山再起。東北部的撣族在推翻蒲甘政權之後,於1364年在阿瓦建阿瓦王朝,同下緬甸以孟人為主的白古王朝南北長期對峙。這個時期,戰爭頻繁,國無寧日,土地荒蕪,為緬甸歷史上社會經濟的衰退時期。上緬甸大部分地區受撣人的統治,緬人因不堪忍受撣人的壓迫,又因逃避兵役和災荒,紛紛向東籲移居,為東籲的興起增添了力量。1531年緬人領袖莽瑞體建東籲王朝後,完成了緬甸的第 2次統一,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是緬甸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後因莽應龍對外進行軍事擴張,多次對暹羅用兵,沉重的戰爭負擔使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激化,繼1564年的白古農民起義後,1740年又爆發緬甸孟族起義。1752年終於以孟族佔領阿瓦而結束了東籲王朝的統治。

1688和1709年英法兩國先後在沙廉建立商站。他們掠奪緬甸的資源,牟取鉅額利潤。英法為爭奪在緬甸的貿易壟斷權,一面互相排擠,一面干涉緬甸內政,插手民族糾紛,阻撓緬甸的統一。從阿瓦王朝到東籲王朝的這個時期,是緬甸經濟文化從衰退走向復興的時期。撣人統治阿瓦後,佛教文化受到摧殘,塔寺建築消失。蒲甘時期盛行的以塔寺碑銘為主的碑銘文學,就被御用文人對國王歌功頌德的宮廷詩歌所代替。在流亡到東籲以及留在阿瓦的緬人中,文豪輩出,以緬懷祖國和光復國土的愛國詩歌等文學作品風靡一時。這些詩歌和1724年吳格拉寫的緬甸第 1部歷史名著《大史》的問世,都標誌著東籲時期文化的復興和發展。

1752年緬人領袖雍籍牙以上緬甸貢榜(今瑞波)為基地,舉行起義,多次擊潰孟人的進攻,各地首領紛來歸順,遂建貢榜王朝。1756年,雍籍牙進攻沙廉時,英國以武器援助緬人,而法國則援助孟人,竭力挑起民族戰爭。因此,雍籍牙攻佔沙廉後,捕殺了法國代表保爾諾,俘獲法國船隻和武器,並把法國人逐出沙廉。英國乘機於1757年和雍籍牙訂約,佔有尼格萊斯島的通商免稅權利。訂約後,英國出爾反爾,竟以武器供給孟族,並阻撓緬甸與別國通商。1759年,雍籍牙就下令搗毀尼格萊斯島的英國商站,把英國殖民者全部逐出該島。從雍籍牙到緬王孟雲執政是貢榜王朝的全盛時期。後因外國殖民主義的侵入和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遂走向衰落。

近代和現代史

從1824年英國蠶食緬甸起,到1948年緬甸獲得獨立,這100多年的歷史,是英國殖民者侵略、奴役緬甸人民和緬甸人民反侵略、反奴役,為民族獨立解放而鬥爭的歷史。1824~1885年英國連續發動 3次英緬戰爭,其間貢榜王朝雖進行了敏東改革,但也無法挽救其被英國滅亡的命運。英國佔領緬甸後,推行“以印治緬”的殖民政策,對緬甸進行政治奴役和經濟掠奪。政治上,先把緬甸併入印度,成為印度的一個省。在殖民機構和軍隊中,招用大量印度人。利用他們欺壓緬甸人,有意製造民族矛盾,轉移緬甸人民的鬥爭目標。經濟上,把王田、官田和荒田都歸英國所有,並招來大批印度高利貸者,使緬甸農民遭受英國殖民者和印度高利貸者的雙重剝削。緬甸的所有資源都被英國 5家最大的壟斷公司所掠奪,這些公司大多僱用印度工人,妨礙了緬甸本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之間的團結。但是緬甸和印度人民同受英國的奴役,在鬥爭中認識到團結一致的重要,許多緬甸愛國領袖曾參加印度國民大會黨,而印度工人階級中的先進分子也有不少加入了緬甸共產黨,共同進行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這是緬甸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一個特點。

佛教是緬甸的國教,僧侶受歷代緬王的庇護,並擁有土地、司法、教育等特權,代表一種社會和政治力量,受到宮廷和全國人民的尊重。英國統治緬甸後,扶植了基督教,取消了佛教僧侶的特權,改變了僧侶的地位。因此佛教僧侶就成為早期反帝力量。這是緬甸民族解放運動中的另一個特點。

1906年緬甸佛教青年會成立,1920年擴大組織改名為緬甸人民團體總會,成為廣泛性的反帝政治力量。這個組織發起了史稱“溫達努”愛國運動,向全國發出抵制外國貨,提倡用國貨,抵制奴化教育,提倡國民教育等號召,把運動推向高潮。就在這一年,仰光大學學生為反對殖民地奴化教育而爆發了第 1次學生運動。1922年英國為了緩和緬甸人民的反英鬥爭,玩弄所謂兩元制政制來分裂緬甸人民團體總會。結果,總會分裂,以吳布為首的一夥被英國收買,另立21人黨與英國妥協;以吳漆萊為首一派繼續領導“溫達努”運動抵制這一政制。吳漆萊和愛國僧侶吳歐德馬被捕後,全國的抗議浪潮此起彼伏。1926年還爆發由愛國僧侶吳班達卡領導的瑞波縣農民起義。1927年愛國僧侶吳威沙拉曾因支援農民抗稅鬥爭被捕。1929年再次被捕,在獄中絕食 166天后殉難,又一次掀起了緬甸人民反英高潮。著名的薩耶山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但就在這時,緬甸出現了一個由進步知識青年組成的群眾性政黨——德欽黨,標誌著緬甸左翼統一陣線的產生。1936年在德欽黨的領導下,爆發了第 2次學生運動。運動期間,一部分德欽黨人還創辦了紅龍書社,翻譯出版進步書籍,開始在緬甸傳佈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次學運席捲全國,迫使仰光大學當局撤銷對昂山等學生領袖的處分而取得了勝利,同時成立了全緬學生聯合會。

1937年4月1日英國又玩弄“印緬分治”的手段,將緬甸從印度劃出,使緬甸成為直轄殖民地,把兩元制政制改為九十部門政制。名義上設有立法會議,但是實權仍操在英督手中。分治後緬甸第 1屆傀儡內閣的總理是巴莫。1938年爆發緬甸油田工人大罷工,把反帝鬥爭推向新的高潮,導致傀儡政府倒臺。1939年7月在德欽黨左翼領導下召開了第 1次全緬工人代表大會,成立了全緬統一的總工會及各級工會。同時也成立了全緬農民協會。在此基礎上,1939年8月15日祕密成立了緬甸共產黨。

1942年5月日本佔領緬甸後,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日本通過巴莫傀儡政府,對緬甸人民實施殘酷的奴役和掠奪。1943年8月,日本佔領當局才給予緬甸“獨立”,以緩和緬甸人民反日情緒。緬甸共產黨、人民革命軍(社會黨前身)和昂山領導的緬甸國防軍,於1944年8月祕密組織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簡稱自由同盟),為抗日武裝起義作好了組織準備。1945年3月27日自由同盟在各地領導人民舉行抗日武裝起義,配合盟軍的反攻,於1945年5月1日收復仰光,不久光復全緬。

日本投降後,英國捲土重來,組織了一個不包括自由同盟在內的殖民政府(亦稱行政委員會),遭到緬甸人民的反對。1946年9月爆發了空前規模的總罷工,史稱“九月高潮”,導致這個政府的垮臺,迫使總督不得不邀請自由同盟參加政府。昂山和社會黨人接受了這一邀請,而緬共表示反對,導致自由同盟的分裂。1947年1月昂山和英國首相C.R.艾德禮在倫敦簽訂了昂山-艾德禮協定。根據協定,通過普選成立以昂山為首的臨時政府。1947年7月19日,昂山和6名部長被一群暴徒槍殺。昂山遇難後,由吳努主持新的臨時政府,10月吳努同艾德禮簽訂了英緬協定。英國正式承認“緬甸聯邦為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告獨立,成立緬甸聯邦,定都仰光。

獨立後的緬甸

從1948~1958年,由自由同盟執政,吳努出任總理。1958年9月吳努辭職,由奈溫組成看守內閣。1960年2月大選後,吳努又一度任總理。1962年3月,成立以奈溫為首的革命委員會和革命政府。同年7月4 日成立以奈溫為主席、吳山友為總書記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憲法規定該黨為領導國家的唯一政黨,其他政黨禁止活動。1974年年初,舉行公民投票和大選,通過了《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1月3日緬甸聯邦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3月2日召開人民議會,成立新政府,吳奈溫當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即國家總統)。1981年11月改由吳山友兼任國務委員會主席,吳奈溫連任綱領黨主席。

1988年初,緬甸政局動盪,群眾示威頻繁。同年7月吳奈溫與吳山友分別辭去綱領黨主席和緬甸總統的職務。吳盛倫繼任總統才17天,便因參與鎮壓群眾而在抗議聲中下野。8月19日吳貌貌被推舉為執政黨主席和國家總統。1989年改國名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獨立以後,緬甸在恢復和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1953年緬甸政府頒佈土地國有法令,決定從1954年開始實施。至1955年年底有6萬戶農民分得土地。同時緬甸政府也採取措施來削弱國內外私人資本的勢力,主要是通過贖買及合營的方式來進行。1963年10月緬甸政府頒佈法令,規定政府有權將任何私營企業收歸國有,對大米等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同時採取拒絕外國資本的政策。從1978年起,緬甸政府逐步採取了一些經濟改良措施。同時逐步對外開放,積極尋求外援和貸款。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1980-1981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為158億緬元(約合33.18億美元),1979-1980年度人均國民收入為1030緬元(約合153美元)。

緬甸政府一直奉行獨立自主和睦鄰的外交政策。緬甸是最先承認中國的國家之一。1950年6月兩國建交後,雙方的友好使節往來頻繁。1954年兩國總理髮表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聯合宣告。此後,雙方簽訂了貿易、航空、經濟技術等一系列協定。1960年又簽訂了中緬邊界條約,解決了兩國間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近年來中緬兩國的友好關係,又有了新的發展。

參考書目

G.E.哈威著,姚枬譯:《緬甸史》,商務印書館,上海,1957。(G.E.Harvey,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st Times to 10 March,1824, the Beginning of the English Conquest, Longman, Green and Co.,London,1925.)

J.F. Cady, A History of Modern Burm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