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香(1832~1902或1882)

[拼音]:Beifei jingji de zhimindihua

[英文]:colonization of the economy of North Africa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撒哈拉以北非洲各國在英國、法國和義大利三國侵略下變成宗主國的經濟附庸的歷史過程。

英、法、意的侵略和北非淪為殖民地

英、法、意入侵前,北非除摩洛哥為獨立國外,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利比亞(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均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具有一定獨立地位的屬地。由於地理位置異常重要,在奧斯曼帝國衰落後,北非便成為歐洲殖民列強競相侵奪的重要目標。

埃及

19世紀頭40年,埃及在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統治下,學習西歐,厲行改革,國勢漸興。1840年,埃及為了爭取獨立,對土耳其發動戰爭,英法軍隊乘機進行干涉,於次年迫使阿里接受喪權辱國的和約,其中包括交出海軍艦隊、削減陸軍、接受殖民主義的英土商約。從此,埃及政府喪失了進出口貿易的壟斷權,對進口貨只能徵收 5%的從價稅。埃及成了英法傾銷商品和收購原料的有利場所,開始了經濟殖民地化的過程。1856年,法國取得開鑿蘇伊士運河的租讓權,租讓期99年,於1869年建成通航(見彩圖)。1875年,英國利用埃及政府的財政危機,以400萬英鎊低價收購了埃及的佔全部運河股票44%的股票,運河控制權遂由法國轉入英國手中,運河實際上成了埃及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在外國資本壓迫剝削下,埃及政府大量舉借外債,加緊搜刮農民,弄得民窮財盡,終於導致了1876年的財政破產。英法意奧(匈)四國組成了“埃及債務管理委員會”,在埃及建立了歲入由英管理、歲出由法管理的“雙重控制”制度。從此,英法兩國接管了埃及的財政大權,埃及淪為半殖民地國家。1878年,埃及被迫成立“歐洲人內閣”,由英國人任財政大臣,法國人任公共工程和鐵路郵政大臣,政府各部門均大量任用歐洲人。埃及財政收入的 3/4用於償還外債。結果,激發了1881年的民族起義。1882年,英軍炮轟亞歷山大,佔領埃及,埃及遂成為英國殖民地。1914年,英國宣佈埃及為其保護國。

馬格里布諸國

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和利比亞,合稱馬格里布諸國。它們在18世紀時已經衰落。19世紀初期,它們的海軍又被西歐侵略者摧毀或被迫解散,為殖民者入侵提供了方便條件。1830年,法國拒絕償還積欠阿爾及利亞的大量債款,並製造事端,發動侵阿戰爭,佔領阿爾及利亞,使阿成為法國殖民地。

在突尼西亞,法國、義大利、英國自19世紀40年代開始進行經濟侵略,取得在突購地權,法國還取得水利郵電建設特權,英國取得了鐵路建築特權。1863年和1865年,法國通過兩次大貸款,使突尼西亞債務達到1.25億法郎,單付息一項即佔去突每年財政收入的一大半,致使突尼西亞發生財政危機。1869年,法、英、意合組“國際財政調查團”,宣佈突財政破產,接管了突尼西亞財政,突尼西亞成為半殖民地。1881年,法國發動軍事侵略,佔領突尼西亞,使突淪為殖民地。1883年,法國宣佈突為法保護國。

義大利自1902年開始對利比亞進行經濟滲透。1911年,又發動侵略戰爭,佔領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的沿海據點,1912年迫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放棄對利比亞的主權,利比亞遂淪為義大利殖民地。

摩洛哥在20世紀初期成為法、德、英、西等國殖民角逐的焦點。1903和1904年,法國利用摩洛哥國內分裂內戰局面,向摩提供鉅額貸款,從而控制了摩洛哥60%的關稅、國家銀行和警察部隊,還在摩組織殖民公司,取得了摩大量土地的租讓權,以及修建鐵路、開發礦產權等,引起了1905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7年,法軍侵佔摩洛哥東部的烏季達地區和西海岸的卡薩布蘭卡(今達爾貝達)及附近地區。1910年,法又控制了摩洛哥的其餘40%的關稅收入。1911年,法軍佔領摩首都及一些重要城市,西班牙佔領摩北部地區,於是爆發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結果,法國把法屬剛果27.5萬平方公里領土割讓給德國,德國承認摩為法保護國。1912年,法國、西班牙按照過去協議瓜分了摩洛哥領土,法佔57.2萬平方公里,西佔2.8萬平方公里。摩洛哥遂成為非洲最後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北非經濟殖民地化的加深

埃及

自英國1882年佔領埃及後,埃及經濟殖民地化的程序加速,主要表現在:

(1)1883年,英國取消“雙重控制”制度,獨佔埃及財政大權。英國還採取一系列措施,把埃及銀幣降為輔幣,使英鎊在埃及經濟中起主導作用,使英資銀行成為埃及的中央銀行。1916年固定了埃鎊對英鎊的匯率,把埃及納入英國貨幣體系,使英格蘭銀行得以主宰埃及的經濟命脈。

(2)埃及的民族工業遭到嚴重打擊。埃及原來就很微弱的工業在失去關稅保護和英貨傾銷的困境中掙扎求生,外國企業卻享有免稅的特權。1907年,埃及工業和手工業從業人員為38.6萬人,其中28.6萬是外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埃及的民族工業主要是棉紡織和製糖業才有所抬頭。

(3)外國資本輸入急劇增長,控制了埃及的財政、金融、鐵路、航運、水利、土地經營、城市公用、採礦、製鹽、大旅店等經濟事業。1914年,外國在埃資本(包括政府貸款和私人投資)達2.5億英鎊,每年榨取利潤900萬英鎊以上。

(4)單一作物畸形發展,使埃及成為英國棉紡織業原料的重要供應基地。英佔埃及後,1884~1885年,埃及棉花佔總出口的比重高達81%,1913~1914年,更上升到93%。埃棉出口的50~60%,是輸往英國。英國在埃及進出口貿易中均佔首位。單一發展棉花種植,大大排擠了糧食和其他作物,使自古有“非洲糧倉”之稱的尼羅河流域,出現了缺糧現象。

(5)推行土地私有制,造成土地集中和農民貧困化。這是英法殖民侵略所造成的最大經濟惡果。英法入侵前,埃及主要實行封建的土地國有制度。1854年以後的一些法令,允許繼承、買賣、典押土地。1871年,規定凡付年租6倍者,國有地即歸私有。在土地私有化基礎上,土地迅速集中於少數地主手中,廣大農民佔有的土地日益減少,紛紛陷於貧困負債破產境地,農村貧富懸殊。1894年,佔地 5費丹(1費丹=0.42公頃)以下的小私有農戶有51萬,平均佔地2費丹。1914年,他們增加到141萬戶,平均佔地則下降為1費丹,他們佔全埃及總農戶的90.7%,卻僅佔總耕地面積的26.1%。與此相反,1914年佔地50費丹的大地主,僅佔總農戶的0.8%,卻佔總耕地的43.9%。許多外國土地公司在埃及佔有大量土地,進行土地投機,或從事土地抵押信貸活動,盤剝農民,榨取厚利。

馬格里布諸國

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實行軍事統治和法阿一體化政策。其主要殖民化措施有:

(1)大量移民,實行“歸化法”。規定凡在阿出生的外國人,均可加入法國籍,並在阿享有種種特權,這是法國殖民統治所依靠的主要社會勢力。

(2)統一法阿關稅,使阿爾及利亞成為法國國內市場的一部分。自1851年起,法國開始將阿關稅與本土統一起來。1884年,又正式把阿爾及利亞併入法國關稅區。法國法郎就是阿爾及利亞的貨幣,法國商品運銷阿爾及利亞,猶如出入國內市場一樣。由於法貨充斥,阿爾及利亞手工業很快趨於衰落。

(3)法國資本控制著阿經濟命脈,如航運、鐵路、銀行、外貿等部門,限制阿發展近代工業,使阿成為法國的農業和原料附庸。

(4)奪佔土地,發展法國大地產,是法國在阿進行殖民掠奪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阿爾及利亞原有 4種類型的土地所有權,即官府所有、教會所有、私人所有和村社氏族部落共同所有。法國殖民當局通過一系列法令,分別把各類土地大量奪歸己有。到1910年,法國殖民者奪佔土地共約184.7萬公頃,佔全國耕地28%;這些土地全是好地,其中90%均轉入1萬戶白人大地主手中。他們大都不直接經營,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塊,利用北非原有的“哈麥薩制”(地主得4/5、農民得1/5的一種分成制),出租給土著農民,進行苛重的剝削。白人地主的一小部分自營地,則主要種植葡萄、蔬菜、鮮果、菸草等作物,加工成葡萄酒等,運銷法國,再由法國轉銷世界各地。

法國在突尼西亞利用傀儡政府進行殖民統治,在突尼西亞政府各部門安插法國人擔任高階職務,軍隊則由法國直接掌握,法國駐突常任使節有權決定一切。法在突的殖民化措施有:

(1)逐步排除義大利和英國的勢力。1883年,取消“國際財政調查團”共管突財政的制度,由法國一國管理。同時,還取消了英、意等國的領事裁判權。

(2)掠奪土地,發展法國大地產。到1912年,歐洲人在突佔地達100萬公頃,佔突總耕地面積的36%,這些土地均為沿海沃土。其中2913戶法國地主佔地77.4萬公頃,每戶平均達 300公頃,其他歐洲地主1854戶,佔地13.5萬公頃。法國大地主或利用“哈麥薩制”對突農民進行封建性剝削,或自營農場,種植橄欖、葡萄、穀物、水果、蔬菜等作物,主要向法國出口。

(3)外國資本壟斷了突尼西亞金融、外貿、交通運輸、公共工程、採礦等主要部門,法國貨充斥突尼西亞市場,使突尼西亞手工業凋落。

法國在摩洛哥保留了原國家機構,自己在幕後進行統治。主要殖民化措施及其後果是:

(1)控制摩財政、海關、銀行、貨幣、鐵路、礦山、外貿、運輸等經濟命脈,以“摩洛哥總公司”作為殖民掠奪和經濟控制的中心,其資本1912年有1000萬法郎。摩最重要的礦產為磷酸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還開採了錳礦、鉛鋅礦、煤、鐵、石油等。

(2)掠奪大量肥沃土地,片面發展穀物、橄欖、柑橘等幾種作物。無地少地農民越來越多,不斷淪為僱農和“哈麥薩”佃農。

(3)工業非常落後。紡織廠寥寥無幾。僅有的輕工業,也只限於農產品的初級加工以及日用品小工廠,如沙丁魚罐頭、麵粉、制橄欖油、製糖、捲菸、肥皂、紙漿、火柴等。

義大利佔領下的利比亞,也經歷著大體類似的殖民地化過程。

參考書目

楊人楩:《非洲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