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萊斯頓,W.E.

[拼音]:zhiminzhuyi

[英文]:colonialism

資本主義強國通過經濟、政治和軍事侵略的手段,迫使落後的國家或地區淪為它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的政策。

殖民主義是階級社會的產物。不同的階級社會或同一階級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其殖民主義是不同的。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羅馬帝國實行殖民政策,為的是取得奴隸主所需要的貢物即奢侈品和奴隸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即奴隸。中世紀的封建帝國實行的殖民政策,為的是統治階級取得更多的奢侈品和財富。

資本主義初期即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殖民主義,主要是為了取得能夠轉化為資本的金銀貨幣。美洲發現後,有一個時期,西班牙殖民主義者每到一個生疏的海岸,首先關心的是附近有無金銀髮現。以此判定那個地方有沒有殖民的價值,乃至有沒有徵服的價值。到產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殖民主義,主要是為佔領商品市場掠取原料和輸出過剩的勞動力。馬克思說:“機器產品的便宜和交通運輸業的變革是奪取國外市場的武器。機器生產摧毀國外市場的手工業產品,迫使這些市場變成它的原料產地。例如東印度就被迫為大不列顛生產棉花、羊毛、大麻、黃麻、靛藍等。大工業國工人的不斷‘過剩’,大大促進了國外移民和把外國變成殖民地,變成宗主國的原料產地,例如澳大利亞就變成了羊毛產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94頁)。

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本的殖民主義具有以下新的動機和新的內容:

(1)殖民地作為原料產地的作用更加重要了。

(2)壟斷統治造成了資本過剩,殖民地成為輸出資本的場所。

(3)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市場問題趨於尖銳化,帝國主義國家佔有殖民地,就可以低價購買農礦產品,高價出售工業製成品。

(4)殖民地可以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必不可少的戰略要地和軍事基地。

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激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和堅決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亞、非、拉美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高漲,爭取獨立和解放的革命鬥爭不斷髮展,戰後40多年來,已有 100多個國家宣告了政治獨立。帝國主義的舊殖民體系紛紛瓦解。但是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侵略本性不會改變,它們採取更為隱蔽的新殖民主義手段,企圖在經濟上、政治上繼續控制已經取得獨立的新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