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統一組織

[拼音]:Buliansiqi Tiaoyue

中俄兩國於清雍正五年(1727)訂立的劃分中俄在蒙古地區北部邊界(即中俄中段邊界)的條約。關於劃分這部分國界的問題,中國方面從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條約》簽訂、中俄劃定東段邊界起,曾多次建議俄國舉行談判,但俄國利用邊界未劃定的狀況,蠶食蒙古的大片土地,一直拒絕中國的建議。後來因擔心邊境問題長期拖延不決,將嚴重影響對華貿易,葉卡捷琳娜一世才於雍正三年任命薩瓦·務拉的思拉維赤為特命全權大使來華,雍正五年五月十五日,薩瓦與中國代表在邊境舉行談判。為了侵佔中國的更多領土,薩瓦在談判期間使用種種侵略手段向中方施加壓力。由於中國方面的讓步,七月十五日(8月31日),中俄代表簽訂界約,因訂約地點在布林河畔,故稱《布連斯奇條約》。該約規定的中俄中段邊界,以恰克圖和鄂爾懷圖之間的第一個鄂博為起點,由此向東至額爾古納河,向西至沙畢納依嶺(即沙賓達巴哈),北部歸俄國,南部歸中國。《布連斯奇條約》簽訂後,中俄雙方即派出界務官,分組前往恰克圖迤東和迤西,劃定地段,勘分國界。在勘界過程中,俄方進一步將一些原屬中國的土地劃入沙俄版圖。勘界結果,雙方分別訂立了《阿巴哈依圖界約》和《色楞格界約》,在東面設定了六十三個界標,在西面設定了二十四個界標。中俄中段劃界工作至此全部結束。